霸王 第250 天下一盤棋,淮南我稱王(三)(1 / 2)

第250天下一盤棋,淮南我稱王(三)四軍六校

盡管存在這些問題那些問題,巢湖終是遵循蕭言意誌,將先軍政治定為國策。

會議後第二天,巢湖正式簽發擴軍六萬軍令同時,亦低調頒布十餘條旨在提高軍人政治地位的法令。先軍政治一切以軍事為重,軍權是重中之重,絕不許他人染指,所以此番巢湖擴軍六萬由蕭言全權主持。

時至今日,蕭言入主巢湖業已數十月,日漸熟悉漢末軍製優缺點,此番擴軍索性順勢推出新軍製。

漢末軍事編製,五人一伍,每伍5人;兩伍一什,每什10人;五什一隊,每隊50人;兩隊一屯,每屯100人;兩屯一曲部,每曲部200人;兩曲部一都尉,每都尉400人;兩都尉一校尉,每校尉800人,大抵屬於兩兩製,將領轄兵偏少,體製較為臃腫。因蕭言官職偏低,校尉、都尉不得不擴編四五倍,更是容易誘發混亂。

基於漢世編製種種不便,蕭言變兩兩製為變異版三三製,五人為一伍,兩伍為一什,三什為一標準隊,三標準隊為一聯隊,三聯隊為一營尉,三營尉為一部尉,三部尉為校尉。之所以說是變異版三三製,是因為巢湖新軍製雖然以三三製為標準,但是三三製隻是一個量化標準,落在實處時卻絕不可能是三三標配。在蕭言設想中,校尉是獨立作戰部隊,每校尉應該維持10000人左右,相當於後世師級。然後校尉應該根據形勢下轄五到七個部尉,每部尉維持2000人左右;部尉下轄三至四個營尉,每營尉維持500人左右;營尉下轄三至四個聯隊,每聯隊維持150人左右;聯隊下轄三個標準隊,每隊定額45人;標準隊下轄三個什隊,每隊定額10人;隊下轄5人,定額5人。

巢湖新軍製,各校、各部、各營、各聯隊都是浮動人數,唯有標準隊、什、伍是定額。之所以各隊、各什、各伍為定額,是因為漢世冷兵器作戰不像後世熱兵器作戰那麼隨意,冷兵器時代更講究小團隊作戰,不組成小團隊就沒有辦法殺傷敵人,更別提戰場活命。漢世一名合格戰兵,必須掌握三種基本戰術:單兵戰術、五人團隊戰術、十人團隊戰術,前時曾經提及斜梅式五人隊形、奇兵式十人隊形,就是這種小團隊戰術思想外現之一。蕭言自熱兵器時代穿越而來,冷兵器戰術所知寥寥,巢湖現行的小團隊作戰大抵都是漢世標準以及太史慈個人改良,如此大環境下,蕭言隻能維持五人、十人定額戰術演練。當然,無論如何說蕭言總歸擁有超越時代兩千年的視野,漢世小團隊戰術在蕭言手中亦有所改革:巢湖標準隊定額45人,其中30人為三個主戰標準什隊,15人標準預備隊,但凡30主戰標準什隊有所戰損,預備隊立即第一時間補充序列——預備隊補充完畢怎麼辦?預備隊補充完畢,等同該標準隊戰損三分之一,如此巨大傷亡,他們早該撤下休整啦。

除卻基層小團隊戰術與後世大相徑庭,巢湖新軍製下,校尉相當於後世的師級;部尉相當於後世的團級;營尉相當於後世的營級;聯隊相當於後世的連級;標準隊相當於後世的排級。校尉、部尉、營尉、聯隊、標準隊,取代舊時的校尉、都尉、軍侯、屯長、隊正體係,看起來好像翻天覆地變化,其實就是換個名字罷了。就這般,蕭言悄然無息完成改革,使得巢湖體係下雖無軍銜製度,但是將官、尉官、隊官階級頓時涇渭分明:將官指各類將軍,尉官指校尉、部尉、營尉,隊官指聯隊、標準隊。

擴軍之前,巢湖軍共有三部,分別是蕭言直轄的北府兵,楚永直轄的紅巾兵,太史慈直轄的兩湖兵。此番擴軍,蕭言準備將巢湖軍進一步切割為四部,自北府兵分出一部,並更名為近衛軍,下轄一校,一萬人;北府兵更名為北府第一軍,下轄兩校,兩萬人;紅巾兵更名為紅巾第二軍,下轄兩校,兩萬人;兩湖兵更名為烏江第三軍,下轄一校,一萬人。其中,近衛軍由蕭言直統;兩萬北府第一軍改由右校尉太史慈繼任,以校尉軍銜掌權兩校;烏江第三軍改由左校尉諸葛瑾繼任;楚永位置不變,亦以興巢校尉軍銜掌權兩校。

之所以改遷太史慈掌管北府兵,亦是蕭言防患未然,避免太史慈昔日部將引發莫名騷亂。蕭言每次任用太史慈,皆是擢升其位,眾人亦是無話可說;而太史慈昔日部將,與他越行越遠,未來必然漸漸融入巢湖體係:如此你也好,我也好,大家都放心。

為了進一步掌控軍隊,蕭言此番擴軍采用教導隊模式,勒令各地選拔一批優異軍官,送入烏江學院由蕭言名義培訓數十日,而後官升一級再遣返軍中。在漢末玩教導隊,或許有些形式化,但是總能增加一點向心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