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輯 告別“成長的煩惱”(一)(1 / 3)

生活中,既有絢麗的七色陽光,也有風暴陰霾。正值青春年少的我們在成長的道路上,難免會遇到一些來自學習、生活以及自身的一些煩惱:功課的壓力、內心的孤寂、青春的躁動、禁區的誘惑、網絡的沉迷、自卑的苦悶、人際的衝突、追求的失落……它們給我們多彩的時光添了一抹灰色,罩上了一層迷霧,揮之不去,令我們困惑、苦悶、甚至消沉。

其實,煩惱並不可怕,隻要我們能夠勇敢正視它,正確對待它,就能擺脫它,踏著堅實的腳步,帶著多彩的夢想和愉悅的心情走向成熟,達到“成長無煩惱”的境界。你願意嚐試一下嗎?

主動適應新的環境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而我用它尋找光明。——顧城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達爾文

【生活故事】

適應也是一種能力

每個人都是社會大環境的一分子,社會的環境有它自己的運行規則。翻開人類的曆史,能夠改變環境的人少之又少,絕大部分人都是在不斷的適應環境,在適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成績。

在一部古老的經典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一天,一位大師帶著他的40個門徒,在山穀裏講道,當他講到“人有信心,便沒有不能成功的計劃”時,一位門徒指著麵前的大山反問他:“那你有信心能讓這座山來到我們的身後嗎?”大師點了點頭,衝著大山喊了一聲:“山,你過來!”他的聲音在山穀裏回蕩了半天,但直到沒有一點兒回聲後,那座山也沒有什麼動靜。於是,大師對門徒們說:“山不過來,那我們過去吧!”他們經過一番努力,翻過那座山。大師回頭望著身後的山對他的門徒們說:“你們看,現在山不是已經在我們的身後了嗎?”

這個故事不僅是強調信心的重要,同時也蘊含著一個如何麵對新環境的問題。大千世界,芸芸眾生,為了讓自己生活得更自在適意,無時無刻不在與自己所處的環境作鬥爭。然而,不是所有的環境都能夠輕易被改變。如果不能夠改變,那麼又該如何應對呢?答案就是:去適應!適應!適應!……

傳說,在遙遠的洪荒時代,造物主創造了魚類。它們雖然種類多樣,大小各異,但是造物主把它們身體做成流線型,而且十分光滑,遊動起來非常便利;造物主為它們造出柔韌有力的鰭,讓它們在大海中自由自在地遊動;為了讓這些魚類生存的更加便利,造物主還給了它們一個法寶——魚鰾,有了它,魚兒們不但可以在大海中隨意沉浮,在累了的時候,還可以在水中就地休息。

魚兒們愜意地在大海中遊弋,茫茫的大海仿佛有了活力。造物主滿意地欣賞著自己的作品,猛然發現自己出了一個紕漏——還沒來得及給鯊魚裝備魚鰾,這個家夥就不見了。造物主仔細尋找了好久,也沒有找到鯊魚的蹤影。造物主累了,他想鯊魚既然不見了,那麼就由它去了。不過,如果沒有魚鰾,鯊魚將會淪為大海中的弱者,被海洋中的其它生物和環境淘汰,可惜啊!

億萬年過去了,造物主想看看魚類生活得如何?特別是那可憐的鯊魚,是不是已經在大海裏滅絕。大海裏的魚類聚集在造物主麵前,經過億萬年的進化,所有的魚都變了模樣,連當初的影子都找不到了。

造物主更是想知道鯊魚的結局,忐忑不安的地呼喚鯊魚的名字。話音剛落,一群凶神惡煞般的魚就應聲過來。其他的魚類看到它們,仿佛見了凶狠的天地,紛紛四散逃離。鯊魚們搖頭擺尾地對造物主說:我們就是您老當初造的鯊魚。

天啊,這怎麼可能呢!造物主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在大海中,沒有魚鰾的鯊魚,要比別的魚類承擔多大的壓力和風險啊!可是,億萬年之後的鯊魚不僅沒有滅絕,反而成為大海中的霸王!

鯊魚告訴造物主,因為缺少魚鰾,它們在大海中一刻也不能停止遊動。海水帶來的壓力,反而激起了它們的鬥誌。在億萬年的進化中,片刻都不停歇的遊動,成為它們的生存方式。壓力雖大,它們卻不斷的適應,在大海中練就了所有魚類都無法比擬的強壯軀體,終於成為大海中的霸主。

聽了鯊魚的解釋,造物主陷入沉思:天生的劣勢,抵擋不住強者想要適應環境的抗爭。億萬年的奮鬥,造就出來了一種無與倫比的魚類。那麼人呢,環境的壓力其實隻會嚇住膽小軟弱的懦夫,卻會造就最堅定的強者。

隻有主動去適應環境,才能使自己永遠立於不敗之地。當然,適應一個新的環境,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我們並不主張一味的蠻幹。傳說,在世界著名的生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達爾文身上,就曾經犯過這樣一個錯誤:

19世紀30年代,乘坐“貝格爾號”軍艦做環球科學考察的達爾文,曾經途經非洲的一個原始部落。那裏的人們,過的是一種茹毛飲血的原始生活。他們赤身裸體,住山洞、采野果、獵野獸、吃生肉。在這個部落中,還流行著一種野蠻的風俗:女人老了,會被趕進深山老林,活活餓死;沒有食物了,青壯年人就將嬰兒或小孩吃掉。達爾文非常奇怪,要問出一個究竟。當地的人告訴他,在這個部落裏,大家相信這樣一種信條,女人的任務,隻是生孩子。她們老了,不能生孩子了,也就失去了用途,所以隻能選擇去餓死;孩子雖然可以延續種族的生命,但是缺少食物的時候吃掉他們,也是為了延續種族的生命。

這種風俗太殘忍、太野蠻了!達爾文希望能夠改變這種野蠻的陋習。經過和部落首領協商,他把部落裏的一個男嬰帶回了英國。達爾文希望,用現代文明的教育方式,使這個男嬰變成一個接受現代文明的人。然後,讓他去改變這個部落那些原始野蠻的習俗。

16年後,男嬰長大了。在現代文明的熏陶下,他成為一個懂得文明社會規則的青年。達爾文把改變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托人把他帶回了故鄉。

後來,達爾文舊地重遊,再次來到了那個原始部落。他想知道,他的改變的“努力”是否成功。然而,結果卻令他大吃一驚:他花費心血教育出來的那個青年,已經被吃掉了!部落的首領告訴達爾文,那個青年回到部落後,什麼也不懂,什麼也不會做,留在部落裏,沒有一點用處,所以隻好吃掉了事兒!

達爾文陷入了痛苦之中,他認識到,希望依靠一個人去改變周圍的環境,希望是渺茫的,甚至往往欲速則不達。人隻有不斷適應自己的周圍的環境,才能不被淘汰。這個故事雖然不一定是真的,但是它的寓意卻值得我們思考,我們是不是也要學會適應新的環境呢?

在這個故事中,大師有著適應環境的智慧,鯊魚有著適應環境的勇氣,所以他們是環境中的勝者。達爾文想憑借一己之力改變千萬年的習俗,結果是一個悲劇。我們希望朋友們思考一下這些故事,及早在新環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的應該怎麼去做。

【生活悟語】

從小學升入中學,首先迎接我們的是一個全新的環境:新的校園、新的老師、新的同學……一切都是嶄新的。麵對這個全新的環境,有些同學或許會感到有些不適,甚至是抱怨或抵觸。要知道,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過程都不是一成不變的,總是會接觸或進入到新環境的,一旦這個環境與你所熟悉的環境不太一樣時,我相信每個人都會有些不適應的。如果你到了一個新的環境時,一定要自己努力地去適應這個環境,而不是讓環境適應你。

【課本鏈接】

《思想品德》(人教版)七年級上,第一單元第二課《把握學習新節奏》

《語文》(人教版)七年級下,第一單元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

把失落感關在門後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認識你自己——古希臘諺語

【生活故事】

失落是路上的一個坎

張涵大學畢業了,在接過畢業證書的那一刹那,他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了希望和憧憬。然而,現實卻顯得有些“冷酷”。張涵覺得,憑自己的才學和能力,怎麼也得進個外企,或者到大型國企做個高級白領。至於那些私營小企業,他根本不屑一顧。半年過去了,他在招聘會、網上不知投了多少份簡曆,參加過多少次麵試,就是找不到一份稱心的工作。張涵感到深深的失落,整天抱怨和歎息,為自己的才能得不到用人單位的賞識怨天尤人。在他的抱怨聲和歎息聲中,時間匆匆過去,他還像個“無業遊民”一樣,在各種招聘會上遊蕩。

看著家人焦急的眼神,聽著同學上班的消息,張涵非常痛苦,最後甚至有些絕望了。一天,他來到大海邊,想排解一下心中的鬱悶。麵對一望無際的大海,看著海鷗在自由的飛翔,想到自己前途未卜的命運,張涵甚至想就此結束自己的生命……

這時,一位老漁民從他身邊經過,注意到了這位憂心忡忡的年輕人。老人熱情地和張涵打招呼,問他為什麼如此憂慮。張涵傾訴了自己的失落和痛苦,想從老人那裏得到一些答案。老人聽完笑了,順手從沙灘上順手撿起一粒石子,在張涵眼前晃了晃,然後隨手扔在了地上,對張涵說:“把我剛剛丟掉的那顆石子撿起來。”

張涵看著滿地形狀大小都很相似的石子,茫然地搖搖頭:“地上這麼多的石子,我根本找不到剛才你扔掉的那粒!”

老人看看他,沒有說話,又從自己的口袋裏掏出一枚漂亮的貝殼,同樣一揚手扔在了地上,然後對張涵說:“那這枚貝殼你能撿起來嗎?”

“這當然可以!”張涵說著把貝殼撿了起來。

“那你現在應該明白為什麼自己得不到別人的賞識了吧?因為你現在還很普通,像剛才那顆石子一樣,在芸芸眾生中沒有閃光之處。如果要讓別人認可,那你就先要想辦法讓自己成為有特色的貝殼,在人群中出類拔萃才行。”張涵聽了,恍然大悟。他想:還是把從前的那些失落和抱怨,拋入大海吧,先讓自己出色再說。

是啊,人的一生中,充滿了曲折和坎坷,對於意氣奮發、壯誌淩雲的少年朋友而言,誰都不免遭遇失敗和落寂。但是隻要記得:先讓自己出類拔萃,用自己的努力代替失落,在不斷的進步中告別抱怨,沒有什麼困難可以阻擋我們,我們都可以享受快樂的人生,享受學習生活帶來的愉悅。

張明和好友鄭剛都是同學們眼裏的“作家苗子”,對於這個稱謂他們沒覺得不好意思,還挺受用。因為他們倆平時課餘總喜歡寫點什麼,比如一首小詩、一篇隨筆,並且自我感覺還不錯,當然老師也覺得他們的“大作”可圈可點呢。

周圍的誇讚不禁讓他們有些飄飄然了。於是他們倆決定給《中學生報》投稿,想著自己的作品變成散發墨香的鉛字後的情景,心裏美滋滋的。

高二的一天,他們把自己精心“打造”的得意之作裝進信封,小心翼翼地投進了郵筒。接下來的日子就是在每天的翹首企盼中度過的。他們一有空就到學校的傳達室搜尋內心的那份期待。

時間在期盼中過得很快,不覺兩個月過去了。一天下午,他們照例來到傳達室,“啊,我的信!”鄭剛突然像被什麼紮了似的,大聲叫著奔向信架。張明也連忙上前去看,果然不錯!潔白的信封上,“中學生報社”一行字赫然入目。張明我顧不上細看,忙著從那厚厚的一摞信封中尋找自己的名字,終於也找到了“中學生報社”寄給他的信,張明懷著興奮而又激動的心情迫不及待地打開,卻大失所望。原來,文章並沒有被發表,而是一封退稿信,大意是,同學,你的文筆不錯,很有潛力,但細節方麵還有待雕琢,現寄樣刊給你,你可以學習學習,歡迎繼續來稿。張明看完手裏的信,就覺得自己的鼻子一酸。為了不讓鄭剛看到自己的狼狽樣,張明強忍著,沒讓眼淚掉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