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輯 好習慣受益一生(二)(2 / 3)

臣看著很著急,他從小就性格內向,平時少言寡語。除了很好地完成領導交給任務之外,不知道還應該做些什麼。看著小五每天遊走於各個樓層、各個辦公室,臣雖然心急卻也無能為力。他覺得,自己可能無法得到這份工作了。

一天下班,臣在街上遇到了大學時候的導師。許久沒見,他們一起來到一家餐館。一開始,他們隻是聊聊大學時候的一些趣事,氣氛還算活躍。但當導師問他現在的情況時,臣歎了口氣,低頭喝起悶酒來。導師見狀,忙問怎麼回事。

“我在一家超市實習,小五您知道吧?他也在。”臣說道。

“哦,知道知道,那個孩子可是夠熱情的,上次我打飯回辦公室被他撞見了,死活要幫我拿回去。怎麼,你們之間出現了問題?”導師問。

“不是不是,”臣趕忙解釋道,“我這個人太呆板,不像小五那麼招人喜歡。我也不會說話,每天隻知道做自己分內的事……”說著,臣又喝一大口酒。

“有人說你什麼了?”導師不解。

“沒有啊!但我總覺得人家最後不會要我。我太不會來事兒了。”

“你怎麼會這麼想?你可是我最得意的學生!我就是看上了你的踏實、好學,也認定你以後一定會有出息!”

“可是……我覺得所有領導都會喜歡小五那樣的性格,熱情、有活力、會來事兒……”臣又低下頭。

“那你有沒有想過要改變自己呢?”

“沒辦法啊!”臣搖搖頭,“我從小就是這個樣子。以前在學校還好說,隻要肯讀書就是好孩子。但現在進入社會我才知道,這種性格真的太不好了。”

“以我對你的了解,”導師說道,“你是那種踏實肯幹的類型,並且我相信,你以後一定可以有很大的成就。”看見臣茫然地看著自己,導師笑笑又說,“其實,有很多人都不是因為會說話、會來事兒才做出成績的。你可以不會說話,但你要會聽別人說。你也可以不會來事兒,但你要會觀察。不是觀察別人是怎麼拍馬,而是觀察工作的細節。在社會不比在學校,人與人之間都是有利益衝突的。我們不能指望誰能傾其所有地教我們什麼,但是我們可以通過觀察收獲到很多東西。給你講個故事吧!

明朝的時候,在湖北省的某個小鄉村裏,有一棵大樹。有一天人們突然發現,大樹上多了一個草棚。每天,總有一個書生模樣的年輕人躲在草棚裏麵,一動不動地觀察樹下的動靜。這天,他又爬到了樹上,躲進草棚仔細觀察著什麼。樹下,一直穿山甲正用前爪刨著地上的土堆。不一會兒,土堆被它扒開了,成千上萬隻螞蟻開始四處逃竄。隻見穿山甲用它那又細又長的舌頭輕輕一舔,整個舌頭就粘滿了螞蟻。舌頭一縮,穿山甲便把螞蟻全都吞下了肚。一次一次,它伸出舌頭將螞蟻送進嘴裏。“我知道了!我知道了!”年輕人興奮地大喊大叫。

這個書生模樣的年輕人,就是李時珍。他讀了南北朝陶弘景寫的一篇關於穿山甲如何吃螞蟻的文章。文中說,穿山甲是水陸兩棲動物。白天,它爬到陸地上來,張開鱗甲,裝出死了的樣子,使得不明所以的螞蟻進入它的甲內,之後閉合鱗甲並潛入水中,在水裏張開鱗甲使得螞蟻浮出水麵,最後吞食。

為了驗證陶弘景說的是否正確,李時珍親自跑到山上,並在樵夫和獵人的幫助下,捉到了一隻穿山甲,從它胃裏剖出了一升左右的螞蟻。從而證實了穿山甲吃螞蟻的說法。緊接著,他又在一棵大樹下找到了一個蟻穴,便在那棵樹上搭建了一個草棚每天爬到上麵去觀察。直到那天,他親眼所見穿山甲吞食螞蟻的全過程。也由此糾正了陶弘景之前的說法。李時珍通過觀察,肯定了對的,糾正了錯的。他的細心觀察以及實事求是的精神,最終使得他在35歲時完成了著名的《本草綱目》。”

“老師,謝謝您,我明白了!您等我的好消息吧!”臣高興地說。

那天之後,臣在公司依然沉默寡言。他首先詢問了整個公司的工作流程,之後再逐一地進行了解、觀察、學習。

三個月時間很快過去了。實習期結束的那天,經理把兩個人叫到辦公室,讓他們各自談談三個月來的實習感受。

小五依然活躍,他告訴經理,他覺得這裏的所有同事都很好,對他很照顧,也教會了他不少處理人際關係方麵的知識。

經理微笑著點點頭,又轉向臣,“那你呢?”

臣吸了口氣,看得出,內向的他還是有些緊張。他告訴經理,在他跟隨店長實習的這三個月裏,他知道了店長作為公司營業店的代表人、營業額目標的實現者以及營業店的指揮者,應當具備指導、教育、數據統計、目標達成、自我訓練的能力,還應具有良好的判斷力、對員工的協調與管理以及改善服務品質的能力。臣還總結敘述了店長一天的工作流程以及他自己發現店鋪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

“短短三個月,你如何學到了這麼多?”經理很驚訝。

“每天我都跟著他啊!看會的。”臣不好意思地撓撓頭。

結果可想而知,臣順利地留在了這家大型超市。一年後,他成功地做到了店長的位置。但他依然沒有放棄觀察,這一次的目標,是經理。

【生活悟語】

生活中的奧妙無處不在,關鍵在於我們是否懂得觀察。俗話說得好,“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隻要我們悉心觀察,善於發現,不斷地積累知識和經驗,總會有派上用場的一天。總之,不管在什麼領域、什麼層麵,隻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多多留意身邊的事,多動腦筋思考研究,每個人都會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一片藍天。

【課本鏈接】

《語文》(語文教育出版社)九年級下冊,第4課《更浩瀚的海洋》

修養是一生的功課

不學禮,無以立。——孔子

人不可像走獸那樣活著,應該追求知識和美德。——【意大利】但丁

沒有偉大的品格,就沒有偉大的人,甚至也沒有偉大的藝術家,偉大的行動者。——【法國】羅曼羅蘭

【生活故事】

修養是成功的花

古時候,有一個年輕人自恃是官宦子弟,又生活在京城裏,所以他平常待人非常傲慢,尤其對於鄉下人更是打心眼裏瞧不起。

有一天,他騎著馬出去郊遊,隻顧著觀賞著四周的美景,卻不知不覺迷了路。這時,太陽將要落山,肚子裏已經是饑腸轆轆。可四下裏無村無店,這可怎麼辦呢?正發愁間,他發現遠處一塊麥田邊站著一個扛著鋤頭的老農。於是他趕忙催馬跑了過去,問:“老頭兒,這兒附近哪裏有飯館和旅店呢?”

老農好像沒有聽到他的問話,不但沒有回答,反而轉過了身子準備離開。

“你沒聽見我在問你話嗎?”年輕人生氣地大聲說。

可那老人還是連頭都沒有抬一下。

年輕人心想:這老頭的耳朵肯定有問題。想到這裏,他跳下馬,緊跑幾步來到老農的麵前,又大聲問了一遍。

老農這才抬眼看了看他,不緊不慢地指著前麵的一條鄉間土路說:“你沿著中間這條路,向前走大約五六百丈就能夠看見縣城了,那裏多的是旅店和飯館。”

那個年輕人覺得很奇怪,就問:“五六百丈?路程一般都是說裏的,你們這裏怎麼論丈呢?”

老人說:“我們這小地方的人,不像你們大城市來的,哪裏知道什麼裏(禮)呢,我們從來都不講裏(禮)的,你說的裏(禮)是什麼啊?”

年輕人聽出老農的話裏有話——是在說自己沒有禮貌啊。他臉一紅,趕忙對著老人深深地施了一禮,說:“老人家,剛剛真是對不起,是我太沒禮貌了。”

老人哈哈一笑,說:“好,好啊。你不要著急,隻要順著那條路一直往前走,用不了多長時間就能到縣城了。”年輕人再次向老人道了謝,然後馳馬向縣城奔去。

禮貌修養是一個人最重要的品質,人一生是在不斷和別人、社會打交道的,彬彬有禮才能贏得好感,和諧地與人交流,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就是一個注重培養學生的禮儀修養的大學。

普林斯頓大學有一個慣例,每隔20年,就要重新調整一下整個學校的學院設置。在每20年一次的學院調整大會上,都會討論是否設立商學院和法學院這個問題,每次討論的結果都一樣:不設立。

要知道,很多大學都以培養商學和法學人才為重點方向,因為這樣更有利於學生們的事業發展,而在普林斯頓大學,學校很重視培養學生的禮儀修養,他們最重要的專業是藝術係,即不賺錢也和學生的就業沒有任何關係。

雖然沒有社會熱門的商學和法學專業,但是普林斯頓大學還是成功躋身美國一流大學的行列。這其中的緣由,也學正如普林斯頓大學校長雪梨蒂爾所說的:其實一些看似無用的課程其實相當重要,因為找到工作隻是短暫的,而修養卻會伴隨人的一生。

在普林斯頓大學裏,很多不拘小節的學生的宿舍都很亂,但是校園卻很幹淨、整潔,因為普林斯頓大學的學生一旦出門,即使是在校園裏,就都變成了謙謙君子和婷婷淑女。他們謙虛地熱情地待人,禮貌地相互打招呼,從不隨地吐痰、仍紙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