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輯 做自己生活的主人(一)(3 / 3)

一個女孩從小就熱愛芭蕾舞,她決定長大後,將跳舞作為自己終生的職業。

在她讀初二的時候,有一天,市裏的一個芭蕾舞團到他們的學校來選拔舞蹈苗子。當時報名的同學很多,當然,她也是其中之一。在麵試的那天,不巧的是,她不小心崴了腳。但她生怕錯過這個難得的機會,所以忍著傷痛,硬撐著上了考場。

麵試的時候,考官讓她做了幾個動作,跳了一小段舞蹈。因為腳有傷,她發揮得一般。當時,她跳完後,看到幾位考官相互對視了一下,都搖了搖頭。

女孩聽後非常傷心,回到家後把舞鞋往床底下一塞,就此放棄了她熱愛的芭蕾舞。高中畢業後她沒有考上大學就回了村。過了幾年,她結婚生子,經營了一個小超市,過著平凡的日子。

後來,有一回她所在的鎮裏要舉辦一次全鎮的歌舞比賽,要求每個村都要派人參加。村長知道她從小就愛跳舞,就讓她代表村裏參加。她開始不想去,可村長幾次三番來勸說,她最後隻好答應了。

歌舞比賽在鎮禮堂舉行。那天,觀眾很多。鎮裏還從市裏的歌舞團請來幾位老師作裁判。那天,她發揮的非常出色,雖然很多年沒有練了,但一上舞台,她就像換了個人似的。舞步輕盈,舞姿優美,技壓群芳。贏得了觀眾的陣陣熱烈的掌聲,裁判也給出了全場的最高分。

比賽結束後,一個裁判叫住了她。對她又大加讚揚了一番,最後有些遺憾地說,因為她的年齡有些偏大,不然的話,他會把她推薦到市裏的歌舞團做一名演員。

這時,她突然覺得這個裁判有些麵熟,想了一下,終於記起來了——他就是當年她初中時來學校選拔舞蹈苗子的幾個考官之一。於是她和他說起了那次考試的事。經她提醒,他也依稀記起了她。

當得知是因為當時他們的那番話讓她失去了信心,從而拋棄了舞蹈後,那個裁判說:“我們當時其實挺看好你的,隻是當時你發揮得不太好,但不知道你是帶著傷跳的啊!當時我們挺遺憾的。”

一個遺憾的搖頭動作,讓一個舞蹈天才就此埋沒。但是試想:如果當初她真的熱愛舞蹈,堅持夢想,不去理會考官的反應,沒被一次挫折打敗,也許,她的命運會是另外一個樣子。

和這個芭蕾舞女孩一樣,一個木雕的小師傅,也因為別人的一句話,人生發生了改變。

一個木雕小師傅跟大師傅學藝,一待就是十年。有天,大師傅要搬家了,有人問小師傅:“你要不要跟過去?”小師傅說:“我想想再決定吧。”這句“你要不要跟過去”給了小師傅很大觸動,小師傅想:難道我要跟著大師傅一輩子嗎?難道我要一輩子都在他的羽翼下,我要永遠不敢麵對一切嗎?小師傅決定挑戰一下自己,他沒有跟著大師傅搬家,而是成立了一個自己的雕塑工作室。

沒有了大師傅的名聲與技藝,小師傅的工作室開始時生意冷淡,幾乎無人問津。但小師傅並沒氣餒灰心。他是一個很有心思想法的人——擺脫了木頭雕塑的局限,采用硬蠟、精雕土等其他種種的可能進行雕塑的材料,還用心地設計了一些很可愛的Logo作為企業的識別標誌,並且到處毛遂自薦推銷自己的作品。

後來,他的作品因造型大膽、可愛,逐漸被大家接受、喜愛,他也名度大增,比自己的大師傅還有影響。自然,訂單源源不絕,事業越做越大。他請了員工,擴大了公司規模,並且不斷研究創作,終於成了景觀雕塑領域的權威。

【生活悟語】

別人的意見,往往是我們行為的鏡子,誰都不會漠視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很多時候,外界的壓力、他人的觀點,對我們的心情和行為都會產生極大的影響。可是當我們有了新奇的想法,認準了自己的人生目標,並決心實現的時候,就不能太在意輿論的壓力和別人的看法。否則,我們就突破不了自己,無法到達理想的彼岸。

【課本鏈接】

《思想品德》(人教版)七年級下,第二單元第三課《走向自立人生》

有借口就有缺口

責任就是對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種愛。——【德國】歌德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

要使周圍的一切都大放光彩,自己也應該像蠟燭那樣燃燒。——【蘇聯】高爾基

【生活故事】

擔當讓生命精彩

1920年的一天,一個10歲的美國小男孩和他的小夥伴們玩足球,十來歲的小孩毛毛躁躁,一不小心,他把足球踢到了臨近一戶人家的窗子上,“啪”的一聲,一塊玻璃碎了。

一個老人立即從屋裏跑出來,他勃然大怒,問是誰幹的,小朋友們怕極了,紛紛逃跑。闖禍的男孩卻走到老人麵前,低頭認錯,請求老人的原諒。但老人十分固執,小男孩委屈地哭了,老人堅持索賠13美元。當時13美元可是筆不小的數目,足可以買125隻生蛋的母雞。最後,老人同意小男孩回家拿錢。

男孩沒有辦法,回到家怯生生地把事情的經過告訴了父親,並請求父親的幫助。父親並沒有因為他年紀小而“開恩”,他板著臉沉思著一言不發。坐在一旁的母親不停地開導父親,為兒子說情。過了很久,父親才冷冰冰地說道:“雖然我有能力替你償還13美元,但你自己闖的禍就應該你自己負責。”男孩非常為難地說:“我哪有那麼多錢賠人家?”父親拿出13美元,嚴肅地對小男孩說:“這13美元我暫時借給你賠償人家,但一年之後,你必須還給我。”小男孩從父親手中接過錢,飛快跑過去賠給了老人。

從此,小男孩在刻苦讀書之餘,開始辛苦打工掙錢。由於他年齡太小了,不能幹重活,他就到餐館幫別人洗盤子刷碗,有時還撿些破爛。經過半年的努力,他掙夠了13美元,並自豪地還給了父親。父親欣然地父親欣然拍著他的肩膀說:“一個能為自己的過失行為負責的人,將來一定是會有出息的。”這個當時的小男孩就是後來的總統裏根。

不能不說裏根的這次的經曆對他日後性格的完善,乃至走上總統職位沒有影響。做人要擔當,要自己承擔後果,要做好自己分內的工作。哪怕隻是一個普通至極的人,因為忠於職守,也能向社會證明了自己的價值。

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一個叫巴爾克的普通青年申請入伍,可是由於他在塵土飛揚的碼頭上幹過活,他的肺部不健康,還有他的視力和其他缺陷,他被拒絕了。

後來,巴爾克接受了一年防空軍培訓,雖然表現一般,但還是成了一名防空民防人員。

因為每夜都有空襲警報,所以巴爾克已經連續一個多月值夜班。有天夜裏,巴爾克打電話給民防指揮中心,報告說看到遠處有一個亮光。可他的長官聽說是其貌不揚表現平平的巴爾克報告來的,沒有特別在意,說也許那是有人在抽雪茄。

領導的不重視讓巴爾克無可奈何,但他相信自己的判斷,因此他隻能守護在那裏。當一枚帶著撕裂人神經的尖叫聲落到地麵上的的炸彈丟下來時,他沒來得及離開,還好那個炸彈沒有立即爆炸。過了一會,他小心地走到那枚炸彈旁一看——那不是一枚普通的啞彈,而是一枚定時炸彈。

他隨即這一切報告給上司,上司命令他趕緊讓附近住宅裏的人撤離,也不要讓行人靠近那顆炸彈。巴爾克依令行事。

他把附近幾戶人家撤走後,就堅守在崗位上疏導行人。這枚炸彈正好落在兩條街的交叉口上,為了讓行人避開炸彈,他用繩子在炸彈的四周攔了一道大大的圈,然後,把自己的崗位移到十字路口的中間。他站在崗位上不住地吹哨子,大聲呼喊著讓行人遠遠避開。

上午9時10分,也就是平時路上行人最多的時候,炸彈爆炸了,把地麵炸了一個坑,巴爾克在炸彈的轟響和煙塵也消失了。

巴爾克的壯舉令人感動,那份對生命的擔當令人欽佩。

英國王子查爾斯曾經說過:“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你不得不去做的事,這就是責任。”責任的存在,也是對一個人品性的一種考驗,許多人麵對責任采取了逃避,結果,自己的前途也被責任給斷送了。

某公司內勤部的安琪和阿曼達是兩個討人喜愛的姑娘,她們的手指和舌頭一樣靈巧。公司裁員,恰巧有她們兩個人,並且規定一個月後離崗。她倆都很難過。

第二天上班,就是她們在公司的最後一個月了。受裁員名單的影響,安琪情心情難以平複。雖然安琪知道裁員名單是老總定的,跟其他人沒有關係,但她心裏憋氣得很,像吃了火藥似的,逮著誰就向誰噴發。自然,工作也做得拖拖遝遝的了,辦公室訂盒飯、傳送文件、收發信件等工作,這些以前一直是她的職責範圍內的事情,現在也懶得做了。以前那個熱情可愛的安琪徹底消失不見了。大家開始討厭她,躲著她。

再看阿曼達,裁員名單公布後,她也很傷心,接受不了這個殘酷的事實,甚至還哭了一個晚上。第二天上班時,她的眼睛還腫腫的。可一坐到座位前,打開電腦,拉開鍵盤,她就想:反正結果都知道了,不如幹好這一個月,以後再說。就這樣,她依然主動和大家打招呼,像往常一樣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勤快地做著自己的事情,別人有需要也還是隨叫隨到。

一個月後,安琪如期下崗,而阿曼達卻被留了下來。公司領導說對工作盡職盡責的員工,公司永遠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