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輯 做自己生活的主人(二)(1 / 3)

【生活悟語】

作家狄更斯說,人能盡自己的責任,就可以感覺到好像吃梨喝蜜似的,把人生這杯苦酒的滋味給抵消了。我們生活在社會中,每個人都與他人有或遠或近的關係,都因不同的社會身份兒負有不同的責任。對於人的成長來說,承擔責任,是自尊自信的具體表現,是自立自強的必然選擇,是走向成熟的重要標誌。

【課本鏈接】

《語文》(人教版)七年級下,第2課《爸爸的花兒落了》

《思想品德》(北師大版)九年級,第4單元第12課《傾力奉獻社會》拓展閱讀《論責任感》

拒絕也是一種選擇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

【生活故事】

堅守自我

在生活中,大多家長對孩子的要求是:要聽話,要乖。在家裏要聽從父母,在學校遵從老師。可一味順從,尤其是沒有原則的聽命,時間長了就會慢慢喪失主見,磨滅個性。

玲玲就是這樣的一個孩子。她在父母和老師的眼中絕對是個好孩子、好學生。平常生活中,遇到事情時,總是先問別人該怎麼辦。但別人幫她拿了主意後,她又覺得不合自己的心意。

有一回,姨媽來她家做客,吃完飯後,說要帶玲玲出去,到商場裏去給她買幾件新衣服。到了商場以後,姨媽問她喜歡什麼樣式的衣服。她看著眼前各種款式、顏色繽紛的衣服,沒了主意。於是,順嘴說:“隨便。”這也是她經常說的兩個字。

後來,姨媽就幫她挑了兩件。可回到家後,她又覺得那兩件衣服一點兒也不合自己的心意。可畢竟是姨媽的一片心意,自己也不好意思說什麼。隻是委屈了那兩件衣服,至今還掛在衣櫥裏,她一次也沒有穿過。

還有一回,她去叔叔家做客。叔叔一家非常喜歡她。中午的時候帶她去飯店吃飯。點餐的時候,叔叔問他想吃點兒什麼。她想也沒想就說:“隨便。”等叔叔大魚大肉要了一桌子後,她才發現沒有一個菜是自己喜歡吃的。為了不讓叔叔為難,她勉強吃了一點兒,餓著肚子回了家。

生活中,如果對別人的一切要求都點頭答應,實際上是在屈服。有些時候勇敢堅決地說“不”,堅持自我,才是最好的選擇。勇敢說“不”,有時候也是維護自己權利的一種方式。

那是1955年,在內戰後種族隔離依然盛行的美國南方,法律明確規定黑人與白人在公車、餐館等公共場所內需要隔離,並且黑人必須給白人讓座。常常有黑人由於冒犯司機的命令而被逮捕,甚至被殺害。

當司機要求並且以叫警察來恐嚇黑人讓座時,坐在前排的其他三個黑人站了起來,唯獨羅薩帕克斯倔強地牢坐不起。如果是一個孩子或是老人,也許她會站起來,但這次,是一個成年白人男子。她早已厭煩了她和其他美國黑人每天在生活中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她說:“我討厭屈服。”就這樣,直到警察來才讓她從椅子上站起來。她被逮捕,理由是公然藐視白人。

羅薩帕克斯成了50年代美國第一個拒絕給白人讓座的黑人。

為了抗議她的逮捕,黑人民眾針對公交係統實行了381天的禁乘活動,最終法庭做出判決,廢除在全美公共交通中的種族隔離製度。禁乘活動變成標誌著現代民權運動的開始,而帕克斯也因此被稱為“民權運動之母”。

事實上,她並沒有組織或領導50年前那場民權運動,她隻是在適當的時刻表現出了一個平凡人的勇氣,而這種勇氣迫使整個國家重新審視並改變了原有的社會道德體係。1992年,帕克斯在提及她當年拒絕讓座時的情景時說:“我當時認為自己有權和其他乘客一樣享受到同等的待遇,我們黑人已經忍受種族歧視太長的時間了,我們應該為自己的權力而鬥爭。”50年後,美國國務卿賴斯說:“沒有她,我不可能站在這裏。”

羅薩帕克斯的拒絕讓座可以說是改變了美國的形象,和她一樣,貝多芬也是一個敢於說“不”,堅持自我的人,而且正是這種堅持,在事業上成就了貝多芬。

貝多芬的音樂天賦極高,在年輕的時候就嶄露頭角。很多人被他的曲子征服的同時,也有很多人不理解不接受他的創作,自然也不能理解和接受他的創作精神,於是一些守舊的同行和外行開始攻擊貝多芬。他們在雜誌上發表言論,說:“貝多芬的曲子矯揉造作,一點也不自然,旋律別扭,歌唱者很難跟上這樣的調子……”

對於這些攻擊,貝多芬寫信給一家音樂雜誌,說:“請對你們評論員的言論負責,你們的言論很可能會有嚴重的誤導作用。一些有前途的年輕音樂家可能會被你們嚇倒,因而改變他們的藝術方向,這是嚴重的錯誤,有可能會扼殺天才。至於我,我並不認為自己完美而不應該接受任何評論,隻是你們的評論實在是外行話。因而我要說你們根本就不懂什麼是音樂。”

當然,他絲毫沒被外界的非議和攻擊嚇倒,一直沿著自己所追求的藝術方向前進,終於成為對世界音樂發展有著舉足輕重作用的人物,享譽全世界的貝多芬。

有時候拒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家有事求你,而你又不願意效勞。怎麼辦呢?從自己角度出發當然是拒絕為好。可拒絕又會傷及對方自尊。這個時候,無論怎樣都是一件艱難的事,不是得罪別人,就是為難自己。不過,隻要講究一下談話的藝術,拒絕也沒有那麼難。

有三個研究生拿著畢業論文去找教授簽名通過,教授覺得他們論文水平不夠,決定拒絕簽名,不讓他們順利畢業。

他問第一個學生:“你會不會覺得我是一個很好的老師?”“當然會啊!”急於得到導師簽名的學生滿口應承。“你會不會覺得,跟我做研究是一種幸福?”“當然幸福啊!”學生又表態。“那你怎麼舍得畢業呢?再讀一年吧!”教授順理成章說道。

到第二個學生,教授說:“你這篇論文寫得真好!”“這都是老師指導有方。”學生畢恭畢敬。“你這篇論文幾乎把所有我會的東西都寫進去了。”教授繼續嘖嘖稱讚。“老師這麼多豐功偉業,豈是區區一篇論文所能概括?”學生禮尚往來。“說得很好!那你就多寫幾篇論文再畢業吧!”教授順手牽羊。

到了第三個學生,當他拿出論文要教授簽名時,教授驚訝地問他:“你是我的學生嗎?”“是啊。”學生一臉迷惑地回答。“我怎麼對你沒有印象呢?”“老師是貴人,難免會忘事。”學生自以為得體地恭維。“這句話說得漂亮!我現在也忘了我的名字怎麼寫了。”老師於是又順水推舟。

這個教授可以說是個語言藝術的大師——用簡單的語言就把三個人拒絕了,卻被拒絕得合情合理,無懈可擊無氣可生。

【生活悟語】

與人交往和幫助別人是重要的。尤其是主動的幫忙更會受到歡迎。但是,如果您是被某種心理的壓力所迫,對一切都點頭答應,那就是喪失自我,屈服別人。要改變這種狀況,最重要的行動之一就是學會說:“不”!

有拒絕才有追求,有追求才能堅持獨立的自我。選擇拒絕是表明了自己的不盲從,能清醒地關照自身,冷靜分析,理智對待,拒絕的過程張揚了自己的個性,擺脫了許多無形的束縛,獲得了心靈的自由,何樂而不為呢?

【課本鏈接】

《語文》(人教版)七年級上,第26課《皇帝的新裝》

《語文》(人教版)九年級上,第16課《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信念是生命的脊梁

假如我的信念隨著我的心髒的跳動而動搖,那是可悲的。——【德國】席勒

最可怕的敵人,就是沒有堅強的信念。——【法國】羅曼羅蘭

信念是鳥,它在黎明仍然黑暗之際,感覺到了光明,唱出了歌。——【印度】泰戈爾

【生活故事】

信念決定未來

世界遊泳健將弗洛倫絲查德威克是第一個成功橫渡英吉利海峽的女性。兩年之後,也就是1952年,她從卡德林那島遊向加裏福尼亞海灘,因為她想創建一項新紀錄。

這天,她從卡得林那島開始,在海水裏遊了16個小時,遊進了加利福尼亞海岸。此時的她嘴唇凍得發紫,全身顫抖,感到難以堅持,可是遠方霧靄茫茫,使她難以辨認伴隨著她的小艇。於是她向伴隨著她的小艇上的朋友請求:“把我拖上來吧。”艇上的人們勸她不要向失敗低頭,要她再堅持一下,他們告訴她隻有一英裏遠了。濃霧使她難以看到海岸,她以為別人在騙她,她再三請求把她拖上來。

冷得發抖、渾身濕淋淋的查德威克被拉上了小艇,卻發現自己離勝利的終點果真隻有一英裏遙遠。如果當時她能看到陸地,她就一定能堅持到底的。

這件事過後,她認識到,事實上,妨礙她成功的不是大霧而是她內心的疑惑。是她自己讓大霧擋住了視線,迷惑了心,自己泄了氣,然後才被大霧給俘虜了。

兩個月後,查德威克又一次嚐試著遊向加裏福尼亞海岸。濃霧還是籠罩在她的周圍,海水冰涼刺骨,她同樣望不見陸地,但這次她相信自己一定能行。她堅持著,奮力向前遊,終於到達了加利福尼亞海岸。

弗洛倫絲查德威克兩次經曆的不同結果,全是因為她自己的信念作用,當她告訴自己難以堅持的時候,果真到達不了勝利的海岸,哪怕隻有一英裏。當她相信自己能行的時候,陸地就在她的心中,當然她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