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溫、諸葛直在報告中說,他的船隊抵達夷洲之後,即刻上岸安營紮寨,修築了簡單的城壘,然後向內陸探索前進,很快便發現了土人部族。這些部族並不統一,各有酋長,互不買賬。雖然作戰時這些土人十分驍勇,可是武器十分簡陋,“唯用鹿骼為矛以戰鬥,磨礪青石為弓矢”。於是戰鬥簡單而短促,土人被擊潰。衛溫、諸葛直向他們宣告自己乃是來自大吳的“仁義之師”,到這裏是為了宣揚大吳皇帝的威嚴與仁慈。
實際上土人們是一句也沒聽懂,不過他們意識到也許投降是唯一出路。於是戰鬥很快便平息了,雙方變得和諧無間。衛溫、諸葛直們絮叨著什麼,而土人酋長們一個勁地點頭,然後一眾人等圍著篝火起舞。
“啊喔哈嘿……”
“他們在唱些什麼?”
“他們在歌頌我們大吳!”
然而快樂的日子竟然是如此短暫,很快無名的疫病便襲擊了吳軍,腹瀉、發燒普遍地出現在東吳兵營,接著出現了死亡的案例。在隨後的日子裏,不斷有屍體被抬出營地掩埋,然而掩埋的速度根本跟不上死亡的速度。
照這樣下去,一萬東吳大軍將成為一堆白骨。衛溫、諸葛直隻能帶著數千夷洲土人。
“啊喔哈嘿……”
“他們在說些什麼?”
“他們說想去大吳!”
“好吧,帶他們去吧。見了皇帝陛下,這些人也是一個交代。要不然誰知道我們是不是真的到了夷洲?”
“可是這個地方究竟是不是夷洲呢?”
“管他呢,我們該去亶洲了。”
船隊離開夷洲繼續向海中航行,然而這一回運氣不佳,前方一望無際的始終是海,看不到一點兒土地的影子。
士兵們擔心起來,因為他們都認為大海的盡頭,有一個無底的大壑,百川海洋之水到了這裏,便如漏鬥般旋轉下流。船隻一旦陷人這個大漩渦,便永無生還的希望。
“我們已經抵達東海的盡頭,不能再前行了!”
士兵的喧嘩令衛溫、諸葛直也害怕了。在這茫茫大海上,一旦激起士兵嘩變,那真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衛溫、諸葛直決定讓步,掉轉船頭回國。
“已經發現了夷洲,皇帝不至於發怒砍我們的頭吧!”
“希望如此1”
然而回到會稽,已經是一年之後。衛溫、諸葛直當初帶去的一萬軍隊,生還者寥寥,其中十之八九死於瘟疫和壞血病,戰死者不足一成。這正應驗了當時陸議和駙馬爺全瓊的預言。
88.—言殺二士
“陛下必須嚴懲衛溫與諸葛直才是!”
“為何?”
“他們並未抵達亶洲!”
“然而他們畢竟發現了夷洲,也不算完全沒有收獲。”
“可是兵員以及船隻的損失,遠遠超過了這點收獲。”
“話是不錯啊,可是水土不服和疫病並不是他們的錯啊!”
話說到這個地步,孫權心念一動,這的確不是衛溫與諸葛直的錯,當初決策之時,陸議和全琮已經提出了這種危險,是決策之人罔顧這種危險,這才造成了慘痛的傷亡。
說到底,錯在決策之人,也就是孫權自己。
孫權自問:你可以坦白地自認失誤,向陸議和全瓊等群臣道歉,向國人與魂滅海上的將士們道歉麼?
這一刻,孫權猶豫了。
“陛下,臣以為錯還是在衛溫與諸葛直身上。”呂壹咳嗽了一聲,話說得很不自然,卻讓孫權充分體會到了他對自己的愛護之心。
“如果陛下認錯,一定損傷國威,令大吳將士喪氣,敵人漁翁得利。那些跋扈的權臣大將,將更加不把陛下放在眼裏。”
這些話似乎是憋了很久似的,從呂壹口中竹筒倒豆子般說了出來。
“什麼!”
孫權掩飾不住心中的怒火,一把抓起案幾上的硯台朝呂壹扔了過去。
“混賬,你說朕是被跋扈之臣威壓的無能之君麼?”
呂壹沒有躲,硯台擊中了他的額頭,鮮血直流。
“臣有罪!”他伏在地上磕頭,血刹那間染紅了地麵。
孫權頹然地把整個身體縮回了寶座,他為什麼會對呂壹發這麼大的火呢?其實是呂壹的話正好點中了他的痛處。早年聽命於張昭、周瑜,中年則依賴於顧雍、陸議,大概外人都以為他是個缺乏威嚴的君主,可是中年以後的孫權開始嚐試唯我獨尊的滋味,卻是屢遭失敗。
如果承認夷洲之役是自己錯了,那麼大臣們必將更加自以為是,陸議和全琮雖然嘴上不會說什麼,可是私底下一定會偷笑。
“早就告訴你一定會失敗,誰叫你不聽來著!”
“凡事都要與我等商量才是,自作主張隻會顯露你的愚蠢罷了。”
每念及此,孫仲謀真是不堪!
“好吧,呂卿,說說你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