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 黃龍猛浪若奔(3)(2 / 3)

呂壹顧不及抹拭額頭的餘血,他說:“陛下當初派遣二將尋訪夷洲、亶洲,而衛溫與諸葛直隻抵達夷洲便擅自回國,此為違詔之罪一;陛下之意,是將夷洲、亶洲納為王土,至少也要令二洲稱藩納貢,而衛溫與諸葛直卻擅自奪取夷洲數千人口而歸,此為違詔之罪二。”

說到這裏,呂壹抬起了頭:“二罪並罰,衛溫與諸葛直當誅!”

殺了他們麼?孫權感到背脊一陣寒意:“這算不算濫殺無辜?”

“為君王而死,亦是臣子盡忠之道!”呂壹說,“衛溫與諸葛直能以一死為君王分憂,也是他們的榮耀。”

“原來如此……”孫權微微點頭,這便是準了。

數日之後,衛溫與諸葛直被處以斬首之刑。早知如此,他們何必從夷洲回來呢?

若幹年後,一個叫沈瑩的吳國人寫了《臨海水土誌》,這是對夷洲唯一比較詳盡的實錄:

夷州在臨海郡東南,去郡二千裏。土地無霜雪,草木不死。四麵是山,眾山夷所居。山頂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此夷各號為王,分劃土地,人民各自別異,人皆髡頭,穿耳,女人不穿耳。作室居,種荊為蕃鄣。土地饒沃,既生五穀,又多魚肉。舅姑子父,男女臥息共一大床。交會之時,各不相避。能作細布,亦作斑文。布刻畫,其內有文章,好以為飾也……

主流觀點認為,所謂夷洲就是台灣,而亶洲則是台灣東麵的琉球群島。

衛溫死後一旬,這個消息傳到了他的族人、遠在帝國西陲的武陵太守衛旌耳中。死者死矣,生者足懼!衛太守如今最害怕的是因此受到牽連。

“臭小子回來做什麼,死在海外至少還不會牽連族人,這下麻煩了!”

果然,衛太守聽見了瘟神的敲門聲。一個神秘的客人拜訪了武陵郡,當他表露身份後,衛太守肝膽倶裂,原來他是呂壹的人。

“衛公不必害怕,呂中書派小人到此,是來營救衛公的。”

從來隻聽說呂中書的筆能殺人,哪有救人之事?然而衛太守到了這個地步,也隻能聽從呂壹的擺布了。

神秘客拿出一卷帛書遞給衛旌,讓衛太守默記在心,隨即焚毀於熊熊火焰之中。衛旌隻覺自己的心亦如火焰中的帛書般化為灰燼。

呂壹命他上書彈劾潘濬,罪名是私自與蜀漢接觸,有叛國企圖。事情緣於去年,蜀漢丞相諸葛亮提拔了荊州人蔣琬為相府長史,每當孔明北伐,國內之事便由此人處置,器重之意無疑。

巧合之處在於這位蔣琬乃是潘濬的姨兄(潘濬的姨媽嫁人零陵蔣氏,正是蔣琬的生母)。據言蔣琬上任之後,潘濬曾派人表示祝賀,並說了一些閑話家常。

然而有人並不以為潘濬與蔣琬說的是閑話家常。雖然東吳和蜀漢是親密的盟國,可是身為臣子,卻不得不注意嫌疑"諸葛瑾是諸葛亮的親哥哥,可是諸葛瑾多次訪問蜀漢,與弟弟諸葛亮隻談公事,從來不敢閑話"即便要說家事,也是在大庭廣眾之下,以免不必要的嫌疑。可是即便如此,夷陵之戰前夕,諸葛瑾還是受到了朝野的猜忌。

更為敏感的是,潘濬此時正與呂岱率領五萬大軍討伐武陵郡的五溪蠻,手握兵權的潘濬如果真的與自己的姨兄蔣琬有所聯係,甚至帶著兵馬投奔蜀漢,對於東吳而言,將是沉重的打擊。

事實上,流言早已經滿天飛:“潘濬因為上次受隱藩事件牽連而被斥責一事懷恨在心,如今有了蔣琬這個關係,樂得另投明主!”

“說起來,潘濬本來就是諸葛亮的部下,當初隻是因為形勢所迫才歸附了大吳。這一次他擁兵在手,一定會有所行動!”

“如今說來,呂公可就危險了,潘濬的兵多,呂公卻是從交州遠道而來。說不定潘濬會取下呂公的首級作為向蜀漢效忠的見麵禮。”

甚至從武陵前線傳出了消息,呂岱麾下的交州兵與潘濬麾下的荊州兵因為這種流言而互相猜疑,以至於與五溪蠻的戰事遲遲不決。

近在武昌的上大將軍陸議自然也聽到了這種傳聞。在他看來,這是朝中小人對潘太常的第二波攻擊,上一次選擇潘濬的兒子為突破口,這一回則以潘濬的姨兄為幌子,用心可謂險惡。

要還潘濬一個清白,最直接的方式莫過於說明潘濬並無叛國之心。然而這一次的難題在於,潘濬不可能請遠在成都的姨兄蔣琬為自己洗脫,即便蔣琬真的來了,孫權也未必就會相信。

百口莫辯!

這正是眼下潘濬的處境,建業宮中孫權的案幾上,武陵太守衛旌彈劾潘濬的奏章已經打開。孫權下詔,命衛旌人京對話。

呂壹微頷,這一次,他以為勝負已定!

然而就在這時,卻傳出了太子孫登即將人京麵聖的消息。有人說,他對呂壹的印象很差,這一次他是為潘濬而來的。

89.艱難的父子對話

“太子將來也許會成為漢文帝一樣的明君!”

漢朝諸帝中,陸議最為推崇漢文帝,他預言自己輔佐的太子孫登將成為漢文帝一樣的明君,可見期待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