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開國皇帝,是劉邦這樣的粗野漢子。可是粗野漢子畢竟隻能當開國皇帝,要創建太平盛世,非漢文帝這樣的明君不可。當年陸議的先人陸賈曾與劉邦辯論,言:“(天下)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就是這個道理。
陸議的政治主張,其實是繼承了陸賈的家學而已。概而論之,世事皆有它自己的發展規律,百姓也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做君主的雖然擁有無上的權力,但要想穩坐寶座,還是不要濫用權力、恣意妄為為佳。
就拿眼下的形勢而言,三分形勢已定,東吳即便在邊境上取得一兩場勝仗,也無法撼動曹魏的整體優勢。蜀漢亦是如此"所以孫權的理智之舉,應該是與民休息,加大力度開墾江南為數眾多的荒山野田、增強國力。但是,孫權卻始終不能明白這一點。
幾年前,陸議曾經上書孫權,請求實施兵農合一製,也就是士兵在無戰事的閑暇時墾荒種田,所謂“有事則為兵,無事則為農”。
“伯言所言甚好,寡人父子先領取八頭牛和八畝田地,與大家一起勞作!”
陸議一本正經的建議,到了孫權那裏卻成了作秀,這件事最後不了了之。
接著,陸議又上書孫權,請他對士大夫少一點刑罰誅殺,對百姓少一點苛捐雜稅。
“政府幹涉民間的事務越多,天下就會越亂;法律訂得越詳瑣,執行越苛刻,違法犯罪的現象就越多。”
先人陸賈的主?長,同樣出現在了陸議的奏折裏。
“對百姓征收的賦稅太重,百姓會拋棄土地逃亡,國家反而收不到賦稅;百姓的徭役太多,他們就沒有充足的時間和勞力去耕作,國家同樣收不到足夠的糧食。”
孫權起初做出了積極的姿態,他派人製訂了幾條改革措施,送給陸議和諸葛瑾訂。
然而此後就沒有了下文。
相反,隨著這幾件事的發生,陸議感覺自己與孫權的關係漸漸疏遠。
“言多必失,難道我說了不該說的話麼?”
“伯言,陛下越來越獨斷,你還是慎言為妙!”
陸議承認這一點,然而身為大吳重臣,他又怎能獨善其身、緘口不言?諸葛瑾已經閉口不言了,如果他再不說話,孫權還能聽到逆耳之言麼?
“可是陛下根本就不想聽逆耳之言。”孫舒城為此事甚為擔憂,她告誡自己的丈夫,“陛下已經半百的年紀,他不再需要臣下告訴他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他想享受君王獨斷的權威感覺!”
①這種兵農合一的製度並未被孫權采納,可是在兩百多年後,在北朝的西魏得到了實現,即所謂府兵,平時耕種土地,農隙訓練,戰時從軍打仗。曆北周、隋至唐初期而日趨完備,曆時約二百年,成為隋唐盛世的軍事基礎,天寶年間逐漸廢除,此後安史之亂發生。
這個道理,其實陸議已經明白了。兒子陸抗尚小,這些年來,他完全把自己的精力都放在了太子孫登身上。
的確,孫登是陸議這幾年來最大的驚喜。
他懂得為君者不擾民的道理,每次出去射獵,總是避開百姓的耕地,寧可繞遠路也不踐踏莊稼。待到休息之時,他又會選擇空曠的無人之地,既不打擾附近的村民,也不驚動地方官員來接駕。
他更懂得公正無差之理。曾經有一次出行,孫登被一粒飛過的彈丸擊中,左右搜尋周邊,發現附近有一人手持彈弓,大家都以為逮到了元凶,可是這廝居然不服。
“不是我彈的,冤枉啊!”
“還狡辯,捶他!”
左右認為這家夥不老實,打算給他一頓暴打,卻被孫登製止。
“把他的彈丸拿過來。”
孫登將兩粒彈丸放在一起比較,發現兩種彈丸完全不同。
“不是他的彈丸!”於是下令放人。
“可是也許他準備了兩種彈丸特地在此伏擊呢?這家夥可是狡猾之極!”
“不過是個貪玩的農家小子罷了,何必深究。”
孫登曾經遺失一個盛水用的金馬盂,負責此事的人十分驚恐,以為必死無疑,左右也懷疑是他貪汙了此物。
“搜查他的屋子,一定可以找到金馬盂!”
然而孫登卻說此人一直忠於職守,隻是一時不慎罷了。責備了幾句,打發他回家而已。
在陸議看來,這些雖然都隻是無關大局的小事,可是孫登的仁厚、公正已經初見端倪,而這正是漢文帝式明君的人格魅力所在。
“太子將來也許會成為漢文帝一樣的明君!”陸議高興地對自己的妻子說。身為堂姐,聽到丈夫如此誇讚自己的堂弟,孫舒城也是十分地欣喜。
“陸公,我打算去京裏走一趟,看看父皇!”
不久前傳來了弟弟孫慮去世的消息,想必老父此時的心情十分悲傷,孫登有意回京慰問老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