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8章 黃龍猛浪若奔(4)(2 / 3)

孫登不解地抬頭望著父親。幾年前,正是父皇為他選擇了張昭做師傅,又選派諸葛恪等人侍講詩書、儒家經典,幾乎沒有遺漏。可是今天父皇又說什麼要教他做皇帝的方法,難道以往所學,者卩不是做皇帝的方法麼?

“你喜歡打比方,好,朕也打一個比方。你把社稷比喻成大屋,可是你錯了,大屋是靜止之物,而社稷之事卻是樹欲靜而風不止,所以朕把社稷比喻成大樹。”孫權說,“由此看來,可以說君為樹幹、臣為枝葉!無枝葉則樹幹枯死!然而枝葉太過茂盛,則需裁剪之。”

這個把君臣關係比喻為樹幹與枝葉的說法,實際上出自《韓非子》:

為人君者!數披其木!毋使木枝扶疏"木枝扶疏!將塞公閭!私門將實,公庭將虛,主將壅圍。數披其木,無使木枝外拒;木枝外拒,將逼主處。數披其木,毋使枝大本小,枝大本小,將不勝春風;不勝春風,枝將害心。公子既眾,宗室憂啥。止之之道,數披其木,毋使枝茂。木數披,黨與乃離。掘其根本,木乃不神。填其洶淵,毋使水清。探其懷,奪之威。主上用之,若電若雷。

在孫權眼中,顧、陸、朱、張乃至潘、步、全、諸葛等大臣都是需要裁剪的枝葉。身為帝王,時刻要防止這些大臣的勢力即“樹葉”太過茂盛!枝葉太茂盛了,就會遮擋住樹幹,反而傷害了樹幹的利益,甚至威脅到樹幹的生存。

而呂壹這樣的臣子正是君王手中的剪刀,時常修剪枝葉,才能使枝葉不威脅到樹幹。韓非子說:“填平洶湧的深淵,也不要使水清澈,君王要探明臣子的內心,奪取他們的威勢。這才是君主之道,就好像雷電那樣令人震驚畏懼!”孫權以為,正是因為有呂壹這樣的臣子存在,君主的權勢才能震懾住潘濬這樣手握重兵的大臣,讓他們始終生活在君王之威的陰影之下,日日膽戰心驚,也就不敢生叛逆之念。

一句話,孫權既需要陸、潘這樣的良臣作為枝葉向四方伸展,也需要呂壹這樣的剪刀來時刻修剪枝葉,保持幹、枝的平衡。

所謂為君之道,既有儒家那種仁義之正道,也有法家所謂權術之詭道。一個合格的君王應當是兼通兩道才是。

孫權說完,默默地瞅著兒子。看得出,一時之間,孫登很彷徨。孫權說:“也罷,你也不要回武昌了,就留在建業吧,留在朕的身邊,多看看《韓非子》、《商君書》,少看一點《春秋》、《論語》,對於你將來做皇帝,大有好處!”

孫登跪謝父親,可是心中依舊是一團亂麻。樹幹、枝葉的理論,聽上去頗有一番道理,可是換個角度一想,究竟到什麼程度才需要裁剪枝葉呢?陸、潘真的到了需要裁剪的程度麼?而呂壹真的隻是一把無意識的剪刀麼?

究竟是孫權在利用呂壹的心計製裁過於茂盛的枝葉,還是呂壹利用孫權的信任打擊國家棟梁,或者幹脆是兩者互相利用?

不得而知!

數日後,遠在武昌的陸議便得到了太子留京的消息,官方的解釋是這樣的:因為皇帝陛下的幼子、建昌侯孫慮病逝,皇帝陛下憂傷過度,以至於龍體有損。太子孝感動天,星夜人京,安慰勸諫,陛下為之勉強加餐。太子言:“兒臣遠離父皇,孝道欠缺,內心不安。上大將軍陸議忠勤於國,武昌之事不足為憂!”皇帝陛下深感其言,於是批準太子留京。

既然陸議很可靠,孫登遠離老父親,孝道有缺,大吳以孝治天下,身為太子,當然應該留在父親身邊才是。這樣的邏輯,實在是通順得很。

對於陸議而言,這也是一道嘉獎的消息,因為皇帝和太子都承認他“忠勤”。“忠”是肯定他的政治立場,“勤”是肯定他的工作態度和能力。

可是微妙的空氣之下,總叫人胡思亂想。小道消息說,其實孫登是因為說了呂壹的壞話,所以遭到了孫權的嚴厲斥責,被勒令留京反省。

究竟哪一則消息是真?

孫舒城對丈夫說:“會不會有那種事?”

“什麼事?”

“廢立!”

陸議大吃一驚:“你怎麼會有這種想法?”

孫舒城嗤之以鼻:“是夫君你孤陋寡聞才是。這幾年步夫人漸漸失寵了,尤其是王夫人生了兒子之後。”

孫舒城所說的“孫權和王夫人所生的兒子”便是孫和,夷陵之戰後兩年生於武昌,其母王夫人是諸葛亮的同鄉、琅琊人氏。王夫人年輕時隨家人避難於江東,被選秀入宮。在一眾得到寵幸的宮廷佳麗之中,她的地位僅次於步夫人。隨著步夫人年歲漸長、容顏衰老,王夫人更逐漸超越步夫人,成為孫權的最愛。

也正是由於這個緣故,大虎、小虎都不喜歡王夫人和孫和。大虎曾告訴孫舒城:“父皇搞不好會廢黜大哥,改立小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