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和與陸議的兒子陸抗年齡倒是差不多,做父母的,總是會多疼愛稚子一些,像孫登這樣的大概會不太得老父的歡心吧!
陸議有點為孫登擔憂,可是他沒有理由也沒有能力幹涉此事。他最有發言權的領域還是軍事,可是最近孫權連這方麵的事務也不太讓他參與了。黃龍三年年底,孫權又想重演周魴詐降誘敵的故伎,這一回詐降的人是中郎將孫布,目標是曹魏帝國的揚州剌史王淩。按理說曹魏上過一回當,這次該吸取教訓了,可是偏偏不。王淩和當年的曹休一樣,又美滋滋地南下了。
不過王淩的派頭遠不如當年的曹休,他得不到中央的批準,隻能派出七百人的小分隊去迎接孫布。孫權饑不擇食,無魚,蝦也好,突擊這七百人,結果夜戰之中,曹軍軍官全跑了,隻殺了一些士卒。
孫權分析這一戰的得失,認為突擊效果不好是因為自己的軍隊騎兵太少,機動性不足,這便動起了買馬的念頭。
江東的海裏有海馬,卻沒有馬。好馬都在北方,涼州、並州、幽州、遼東,都在曹魏帝國的統治之下。
“向遼東買馬如何?”
孫權一拍大腿,這真是個好主意!
91.向遼東買馬
三國鼎立時代,遼東是臣服於曹魏的一個半獨立王國。最早奠定這個半獨立王國基業之人,乃是東北人公孫度。他與董卓的驍將徐榮是同鄉,憑借著這層關係,公孫度得到徐榮的推薦,當上了遼東太守。
“天下已經進人亂世,遠離中原的遼東未嚐不是一塊樂土!”
“遼東的西麵是烏丸,東麵是玄菟郡以及高句麗,沃野千裏,足以割據一方、稱王稱雄,等到中原戰火平息,真龍天子出現,再去投降也不遲。”
公孫度正是抱著這樣的心情來到遼東,也因為這個緣故,一上任他便以立威的姿態大開殺戒,與公孫度有宿怨的襄平縣令公孫昭第一個倒黴,被“笞殺於市”。接著是郡中的名豪大姓,被公孫度一口氣“夷滅百餘家”。於是“郡中震栗”,公孫度以恐怖手段在遼東樹立起了自己的權威。
對於遼東,割據河北的袁紹和挾製天子的曹操都采取了籠絡手段。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上表任命公孫度為武威將軍,封永寧鄉侯。公孫度死後,其子公孫康嗣位。這時袁紹已經被曹操擊破,袁紹的兩個敗家兒袁熙、袁尚先是投奔烏丸,接著又逃亡遼東。曹操不顧眾人勸阻,冒險襲破烏丸,對於遼東卻再次輕輕放過。於是公孫康斬了袁熙、袁尚,將二人首級送給曹操。
公孫康時代遼東最大的成就是打敗了高句麗。所謂高句麗,本是西漢帝國玄菟郡下的一個縣,和日南郡的象林縣一樣,他們趁亂獨立,自成一國。隻不過高句麗國的成立要比林邑國更早一些,國力也更為強盛。正當東漢光武中興之際,高句麗吞並了玄菟古城沃沮,此後兩百年間,高句麗對漢朝的東北三鎮:樂浪郡、玄菟郡和遼東郡騷擾不斷。漢朝雖然偶爾出兵給予小小的懲戒,但總體而言並未給予足夠的重視。到了漢末,中原大亂,朝廷更是無力顧及東北之事。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也就是赤壁之戰後一年,高句麗再度侵襲遼東。這一次公孫康不再姑息,大軍出擊,擊破來犯之敵,繼而深入敵境,一舉攻破了高句麗的都城丸都,迫使高句麗人無條件投降。公孫康掃蕩半島,設立了帶方郡統領半島。
公孫康時代是遼東的黃金時代,可惜他壽命不長,大約在曹操離開人世的前後,他也死了。因為兩個兒子年紀還小,其弟公孫恭接管了政權,這情形頗與當年孫權接管江東相似。隻不過公孫恭在位數年,便被侄兒公孫淵奪回了政權。
公孫淵的時代,內陸已經是三雄鼎立,距離遼東最近的當然是曹魏,可是從海上行舟南下,也能與東吳來往。於是公孫淵耍起了兩麵派的手段,他既接受了曹魏的官職,又派出使臣,對孫權說盡了阿諛奉承之語。
公孫淵拍的這馬屁可非同凡響,孫權一時輕飄飄起來,以為自己真的了不起,居然聲威從江南遠播到了東北。
孫權認為:既然公孫淵對自己如此仰慕,向他買馬,他一定會欣然應允。於是孫權派遣將軍周賀、校尉裴潛組成采購團,乘船北上遼東買馬。
一個叫“走好”(周賀),一個叫“賠錢”(裴潛),這一趟遼東之行,從人名便已經流露出不吉利的先兆。
一路上倒還算風平?良靜,周賀、裴潛順利抵達遼東,見到了公孫淵,買了不少好馬,趕入船艙,這就打算回國。
然而此時已經是寒冬,渤海灣與黃海一帶,風高浪急。最好是避過這個季節,然而周賀、裴潛卻不敢久留。
“耽擱太久,皇帝陛下一定會怪罪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