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4章 赤烏殘陽如血(4)(1 / 2)

“父皇命太子去長沙桓王廟祈福,可是這太子也太不懂事了,不在桓王廟好好待著,居然跑到張家嘀嘀咕咕!”

“哦,張家是太子妃的娘家,去去也無妨……”孫權有點不高興,“那麼,這小子在張家嘀咕了些什麼?”

“好像是說了些與長沙桓王有關的話……”

“究竟說了什麼?”

“大概是說父皇身體抱恙,便向長沙桓王祈福,可見父皇心中對長沙桓王有歉之意!”

孫權沉默了,他的確對自己的兄長孫伯符心懷內疚。當年接管江東之時,孫權隻有十九歲,他的想法就和他的年齡一樣單純:“我隻是為大哥暫時保管這個位置而已,等到適當時候,我就會把大哥一手打下來的江東基業全部還給他的兒子!”可是孫紹長大成人之時,孫權已經是雄踞南國的吳王。直到這個時候,孫權才明白了一個真理:一個人一旦品嚐到至尊無上權位的滋味,便不會放棄。

等到登基為帝,這種感覺就更為強烈了。此時孫權的心中,不但有對權位的留戀,更有對侄兒孫紹的警惕。

於是那一年孫權冊封自己的兒子當了太子,那個所謂“等到適當時候就會把大哥一手打下來的江東基業全部還給他的兒子”的想法完全拋諸腦後。

“如果封孫紹為王,他便很容易培育自己的勢力"即便他沒有這個念頭,也會有野心勃勃的賭徒聚集在他的周圍。與其如此,還是封他做一個小小的侯爵,默默無聞地度過此生比較好!”

可是這樣一來,未免對孫紹太過刻薄。孫權的心中也自知這一點,他隻能以這樣的話安慰自己:“這也是無奈之舉,說到底也是為了孫紹好。做一個寂寞的侯爵,總歸比丟掉腦袋好!”

好在孫伯符時代的舊將們多已凋零,最清楚孫權當初想法的人非周郎莫屬,可是周郎十幾年前就英年早逝了。

周瑜會不會把這個秘密告知他的妻兒呢?譬如小喬、周循、周胤……

孫權把女兒大虎嫁給了周循,又給周胤娶了宗室之女,這固然是一種恩寵,也是一種監視。結果大虎果然跑來對父親說:“周胤似乎知道什麼秘密,他口出狂言、囂張得很……”

其實孫權懷疑大虎可能與自己的小叔子關係不佳,但是也可能周胤真的知道得太多了。

當時周循已經死了,周胤是周瑜與小喬唯一的後代了,可是孫權還是狠心地下了死手,周胤被流放到廬陵郡囚禁了起來。諸葛瑾、步聯名上書替他求情,孫權決不答應。後來朱然及全瓊又上書,孫權總算鬆口。可是就在赦令慢吞吞地走在半道上時,周胤莫名其妙地死了。

“朕已經寬恕他的罪行,可惜天意弄人,詔書未到周胤已經病死在廬陵。”孫權對群臣們說令周瑜斷後實在不是我的過錯,“孤念公瑾,豈有已哉!”

周瑜的私人部曲本來是周瑜的侄兒周峻統領,周峻死後,全瓊請以周峻的兒子周護繼續統領,孫權卻不肯:

“我沒有忘記周公瑾的功勞,可是聽說周護這個人不好……”

從周胤到周護,孫權眼中周瑜的子孫居然質量如此之低劣?這究竟是事實還是孫權有意打壓?無論如何,最終結果是周瑜被“深深懷念他”的孫權先“斷後”又“奪部曲”,昔日顯赫的廬江周氏一族,居然落了個一無所有。

難怪孫權會在夢中見到了一個麵目浄獰的周瑜,實在是心中有愧啊!

然而這所有一切的慚愧,孫權隻能深埋心中,不許任何人去觸及。當他聽到大虎所言:孫和與張休在私下裏揣摩此事,孫權不禁怒火中燒!

100.大虎的戰爭

對於大虎的告密與孫權的憤怒,孫和與張休都一無所知,他們隻是聚在一起,就祈福一事聊了幾句而已。

“父皇為何向長沙桓王祈福呢?”

“也許是陛下對桓王有一種你我並不能知的特殊情感,總之太子隻要按照陛下的意誌去做好了。”張休提醒孫和,“你身為儲君,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免被人說閑話。此處也不宜久留,還是回長沙桓王廟去罷!”

孫和與張休就此告別,這件事也就如此了結,誰曾想波瀾不驚的表麵之下,孫大虎已經醞釀著一股足以血洗建業的潛流。

幾個月後,孫權突然下詔冊封皇四子孫霸為魯王,細心的人很快注意到:孫權賜予魯王所有待遇與太子孫和幾乎完全相同,所差大概隻有太子的名號而已。

“現在那個女人的兩個兒子都風光了,一個太子、一個魯王,就算陛下的心意有所改變,皇儲之位也逃不出那個女人的手掌心了!”潘夫人的小院子裏,兩個女人咕說著話。

“稍安勿躁,風雲初起而已。”大虎很從容。

“可是孫霸當王對我們有什麼好處呢?”潘夫人很著急,她的肚子已經很明顯了。“哦,你的肚子尖尖,應該是個男孩吧?”

“就算是個男孩,等他出世早就木已成舟!”

“嘿嘿,你這女人真是個急性子!”大虎對於潘夫人的躁動大為不屑,“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麼淺顯的道理,你懂是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