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曾國藩疏奏、書信兵法思想(11)(1 / 3)

公元前279年,齊國大將田單曾憑借即墨一座小城,靠老弱殘兵,打垮兵車萬乘的強大燕國,但他用了整整3個月卻沒能攻下小小的狄邑。為此他特意前去請教魯仲連,想問清楚其中的原因。魯仲連說:“你在即墨作戰時,坐下來就編車袋,站起來就拿鐵鍬挖戰壕,給士卒們做榜樣。將軍有犧牲的決心,士卒也沒有偷生的念頭,上下一心,“呼吸相顧,痛癢相關”,他們跟你一樣與敵人拚死戰鬥,這就是當年你能打敗燕軍的原因。而現任呢,你是相國,有租賦供奉,有享樂歡娛的地方,金帶圍腰、驅車躍馬,一味貪圖享樂,全無犧牲的決心,士卒怎麼能和你一起效命呢?”田單聽了此話,立刻醒悟。第二天,親自出馬,身無士卒,以鼓舞士氣,身臨戰場,不顧個人安危,站在矢石如雨之處,擂鼓指揮,齊軍將士個個奮勇,很快便攻下了狄邑。

公元75年,漢將耿恭駐守柳中城(今新疆鄯善以西)。當時正值漢明帝駕崩,章帝新立,國有大喪,救兵不至。匈奴兵至與車師叛亂軍合攻耿恭,形勢極端險惡。耿恭鎮定自若,率眾禦敵。他與士卒推誠相見,誓同生死,食盡窮困,就煮鍾弩,吃上麵的皮革。雖然如此艱苦,士卒也無二心,毫不動搖。僅剩幾十個人還頑強抵抗,一直堅持到公元76年,救兵來援,勝利而還,幸存者僅13人。

與士卒同甘共苦,上下一心,可以取信於士卒,以一人之心,爭取萬人之心,精誠團結,英勇作戰,曆史上這一類的戰例很多,因而曆代將帥都把它當作治軍作戰的基本原則之一。

同時,除了團結一致、上下一心之外,士兵與士兵之間,部隊與部隊之間也應加強團結,共同對敵,才能同舟共濟,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孫子兵書·九地篇》雲:“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敢問:“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共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馬埋輪,未足恃也;齊勇若一,政之道也;剛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攜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同舟共濟”本來的意思,隻是大家同乘一條船過河,而這裏則是指在遭到敵人攻擊或遇到困難時,兵士之間,部隊之間應當彼此互相救助,同心協力,團結一致,以克敵製勝。孫武用它來說明軍隊在作戰時,猶如同乘一條船而遇到大風,必須互相救助。“率然”是傳說中的一種蛇。《神異經·西荒傳》載:“西方山中有蛇,頭尾差大,有色五彩。人物觸之者,中頭則尾至,中尾則頭至,中腰則頭尾並至,名曰率然。”《晉書·孫綽傳》載:“若身手之救痛癢,‘率然’之應首尾。”傳說這種蛇多聚於常山。常山,即恒山,主峰在今河北曲陽西北,為我國五嶽中的北嶽。西漢時,為避諱漢文帝劉恒的“恒”字,改為“常山”。到了北周武帝時,又改為恒山。《神異經·西荒經》注:“會稽常山最多此蛇。”孫武設問,軍隊打仗可不可以使之像“率然”這種蛇一樣,攻其前而後至,攻其後則前至,攻其中則首尾至。回答是肯定的。現稱為“同舟共濟”,即在共同麵臨危難時,共同對敵以求必勝,提挈三軍若使一人。

《黃石公三略·上略》雲:“良將之養士,不易於身,故能使三軍如一心,則其勝可全。”《孟子·公孫醜章句下》雲:“地利不如人和。”明朝張居正說:“和,則一可當百;不和,雖有眾,弗能用也。”古之用兵,強調將與兵團結一致,強調使三軍如使一人。在強調部隊團結一心與“同舟共濟”的要求是一致的。

同舟共濟,從孫武的原意講,並非是說使將帥和士兵自覺團結一致,共同對敵,而是把軍隊置於不得已而互相救援、奮力拚殺的境地。相互仇恨的人同乘一條船遭遇風險時,尚能相救如左右手,在麵對共同敵人的戰場上,有組織、有約束力的軍隊就更當如此了。這種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攜手若使一人”的狀況,確實反映了那個時代將帥用兵的方法。在當時的戰爭中,把戰士趕到戰場,“如登高而去其梯”,上得去,下得來,能進而不能退,像趕羊群一樣,趨來趕去。而且,孫武、孫臏、吳起,以及曾國藩這些軍事家,都強調不惜殺戮大量士卒來驅使部隊作戰。士卒懼怕嚴刑,懼怕涉及家庭利害,因而不得不奮勇作戰。另一方麵,古代作戰,常會大量殺害俘虜,敗也不免一死,不戰則必死,後退則必死,戰則有求生之可能。在這種情勢下,隻有“同舟共濟”,共同對敵,才有生之契機。因而,孫武所強調的“同舟共濟”,完全是一種被動的性質。

公元450年,沈璞守盱眙(今江蘇盱眙),南朝宋將臧質兵敗,要求入城。幕僚認為,城裏地狹人多,若再接納敗軍,恐造成負擔,故主張閉門不受。沈璞卻說:“舟楫之計,固已久息,敵人的殘害,古今未有,屠剝之苦,眾所共見,就是那些幸存者,也要被驅趕到北國去做奴婢,臧質的士卒當然害怕啊!”因此,沈璞認為應該同舟共濟,共同退敵。於是開門接納敗退的部隊,合兵一處,共守盱眙。魏軍進攻,三旬不下,隻好燒掉攻具而退。

顯然,這和當今社會在治軍問題上所強調的“同舟共濟”有很大不同。我們強調的是將帥士卒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人與人之間,情同手足。要求每個人樹立全局觀念、整體觀念,嚴格執行命令,樹立密切協同的思想,形成完整的戰鬥力,以克敵製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