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作為領導,一定要自謙照人。抗日戰爭時期,一天,飼養戰馬的一名戰士把陳毅的戰馬氣呼呼地打了一頓。陳毅一見馬被打成這樣,立即發了火,對打馬的戰士大聲喊道:“你簡直是亂彈琴!這是革命的馬,你怎麼能這樣打呢?”打馬的戰士從來沒見過陳總發這麼大的火,心裏很害怕,不知如何是好。陳總見狀,立即感到自己的話說重了,就對那個戰士說:“是我不好,是我不好,你打馬不對,我也不該發火,向你道歉!”那個戰士聽了很受感動,也立即承認了自己打馬的錯誤。
1954年2月,陳毅在黨的七屆四中全會上談到饒漱石事件時說,“為什麼有的多年在一起工作的老同誌,受饒漱石的利用來反對我呢?因為我對這些同誌平時幫助有缺點,過分嚴厲批評人,搞得人家難受。這一點也被饒漱石利用了,這都是我要引以為戒的。”陳毅同誌就是這樣嚴以律己。彭德懷同誌也是如此。抗日戰爭時期的一天,彭德懷同誌火急地到陣地前沿看地形,見有個戰士攔路,彭總火了,便對他大聲喝了幾句,這個戰士不認識彭總,朝著彭總就打了兩拳。彭總讓過了他,又匆匆往前趕路,這件事讓秦參謀看見了,走過來說:“這還了得,打起總指揮來了!傳令排,追他捆起來!”傳令排捆著這個戰士,追上了彭總說:“這是剛才打罵你的那個戰士。”彭總笑著說:“誰叫你們捆來的,小事情,快放回去!”又說:“這也怪我當時對戰士的態度不好!”這個戰士開始怕得不行,沒想到彭總毫不在意,非常感動,以後逢人就說:“總指揮真是度量寬宏!”
曾國藩說得好:“人我之際,須看得平。”人與人相處固然比不得君臣之間的關係,但豁達的胸懷也是不可少的。否則,你不僅會失去別人的信任、尊重和幫助,而且自己也會經常陷入焦躁和鬱悶之中,因心情不佳而損害了身體健康。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脾氣性格,做事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旁人引起你的不悅、不快乃至反感,是常有的事情。對此,你是針鋒相對、毫不避讓?還是善解人意,一笑置之呢?這的確能反映一個人的思想和處事態度。
有的人不管到哪裏總是無法與周圍的人和諧相處。這種人不善於融入群體,也許是說話處事的方式不對,或者是性格使然,以自我為中心,“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的個性所致。
其實人與人之間相處所引發的不愉快,往往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有時得理不讓人,有時是無理爭三分。你無意中招惹別人,別人表示不滿,稍作一番解釋,表示歉意,事情也就過去了。如果你過分強調自己是無意的,對別人的不滿以牙還牙,仇怨不是越結越深嗎?
有些人把事情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起因往往是為了一些不值一提的小事情。比如,街頭上兩個人打得不可開交,一個鼻青臉腫,一個血流滿麵,雙雙鬧進了派出所,一詢問,原來是互相看不順眼。再如,兩個人冷戰,相互見麵都不說話,背後相互指責,必欲將對方置之死地而後快,其實起因隻是少了一句客氣話。又如,夫妻二人從家裏告到法庭上,非離婚不可,尋根究源,並無根本利害衝突,隻因生活習慣不同。類似這樣的事情,隻要有一方“看得平”、不計較,具備那麼一點豁達大度的胸懷,事情就絕不會弄到無法挽回的地步。
有些人心胸狹窄、氣量狹小,動不動就鬧別扭、吵架鬥嘴,像吃了火藥一樣,碰上一點火星子就燃起來。即使你不想求官、不想發財,也得具備豁達的胸懷。現代人生活忙碌,步調緊張,精神壓力大,實在應該修養自己具有豁達開朗的胸襟,一是為健康著想,二是日子會過得較為順心。
曾國藩強調的“功名之際,須看得淡”,的確是至理名言。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這是近代民族英雄林則徐用以自勉的一幅堂聯。後半聯的意思是:一個人隻有不為任何私欲所蠱惑,才能剛強堅定,像懸崖峭壁那樣峻峭高潔,為人們所景仰。在這方麵,《三國演義》中關羽的事跡是值得稱道的。
關羽一生似乎和“關”字結下了不解之緣。民間傳說他原本並不姓關,因為年輕時打抱下平,殺了惡霸和贓官逃至潼關時,被守關將士盤問,隨口指關為姓,才改姓關。在《三國演義》裏,他為了脫離曹營,追隨劉備,過五關,斬六將,可謂彪炳千秋的壯舉。但是,這些都是有形的“關”;實際上他在曹營,還過了五道無形的“關”,其意義甚至超過了過關斬將。
這五道無形之關,第一關是金錢關。曹操受降關羽後,即在許昌撥一宅第與他居住,又備了綾錦及金銀器皿相送。此後賜錦袍、贈玉馬,禮物源源不斷,至豐至厚。第二關是地位關。關羽初時受封為偏將軍,後因立功又封漢壽亭侯。曹操以客禮待之,可謂尊崇之極。第三關是美女關。曹操先讓關羽與年輕貌美的兩位嫂子共居一室,誘使他亂倫。後見他秉燭立於戶外,通宵達旦,知不得逞,又撥美女十人給他,但關羽皆令其去服侍兩位嫂子。第四關是生活關。曹操待關羽極為厚禮、熱情,自他到曹營後,總是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地款待他,但終究隻得到關羽感念之情而留不住其義重之心。第五關是人情關。除了曹操如此用情,還使張遼用情,想盡心機要以人情打動關羽,讓他留下。但是機關算盡,關羽到底還是掛印封金,決然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