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
感冒是以外感風邪為主的“六淫”或者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種外感型疾病,現代醫學稱為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常伴隨著發熱,一般體溫不超過39攝氏度,並有怕寒、頭痛、全身酸疼、乏力、流鼻涕、咳嗽等特征。感冒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冬春季節更多見。感冒又分傷風感冒、風寒感冒、風熱感冒、流行性感冒等。
方法1 背脊、肩胛、脅間
用刮痧板或者硬幣一枚,蘸上菜油,先在背部正中線由上而下刮一次,再沿著脊椎兩側由上而下各刮一次。按照上麵的方法重複若幹遍,若油幹再蘸油,直至皮膚出現紫色為止。出紫色痧後,再沿肋骨兩側,由內向外反複刮痧,最後從大椎穴沿著肩胛向外刮痧,左右兩邊各反複地刮出紫色痧為止。
此方法適用於所有類型感冒。刮痧時力度要適中、均勻,防止刮破皮膚。
方法2 風池、大椎等
分兩組穴位刮痧,一組為大椎、大杼、膏肓、神堂,刮到出痧為止;一組為風池、合穀、曲池、列缺,也刮到出痧為止。如果鼻塞可以增加迎香穴,如果頭疼可以增加太陽穴,如果咽喉疼、發高熱可以加尺澤穴。均用瀉法。
這個方法主治風寒、風熱性感冒,效果很好,一般刮痧一次就能治愈。注意刮痧後飲熱開水,以便發汗。
溫馨提示
感冒常會影響到脾胃,所以應選擇清淡、易於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麵條、雞蛋湯等。感冒期間出汗較多,應注意補充水分,多喝白開水能促進血液循環,加快廢棄物排泄,使體溫得到散發。同時可適當食用蔬菜、水果,以促進食欲、幫助消化。
支氣管炎
支氣管炎是一種多發病,治療起來也是很不容易的,常常小小的感冒就會引發支氣管炎的發作,讓患者很不舒服。支氣管炎是指氣管、支氣管黏膜及其周圍組織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症。臨床上以長期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及反複發作為特征。慢性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每年發作持續3個月,連續2年或1年以上,並能排除心、肺其他疾患而反複發作,部分病人可發展成阻塞性肺氣腫、慢性肺原性心髒病。有急性、慢性支氣管炎之分。中醫認為此病為風熱襲肺,熱邪移於胃腸,致使肺氣失於宣降,胃腸熱雍氣滯,熱灼津液為痰,而出現咳喘,發熱,大便秘結等症。
方法1 大椎、風門、肺俞等
分兩組刮痧,如果是急性支氣管炎,先將刮拭部位塗上甘油以潤滑皮膚,以大椎用擠痧法或刮痧法至出現痧痕為止,再刮風門、肺俞、身柱,然後刮膻中、中府,用瀉法均以皮膚出現痧痕為止;如果是慢性支氣管炎,先刮大椎、風門、肺俞、身柱,再刮膻中、中府、尺澤、太淵,然後刮腎俞,初用平補、平瀉法,後用補法,均以出現痧痕為止。每日1次。
大椎是諸陽經交會的穴位,可疏泄陽邪而退熱;肺俞、中府相配可調補肺氣,止咳化痰;風門主上氣喘氣;膻中理氣化痰,止咳平喘;太衝可泄肝火止咳;身柱配肺俞可清熱宣肺,治療咳嗽喘疾。
方法2 大椎、大杼、膏肓、神堂等
先刮主穴:大椎、大杼、膏肓、神堂,用瀉法刮至出現密集紫紅色疙瘩為止。再刮配穴:風池、身柱、曲池、天突、定喘、列缺,配穴可分次交叉配用。如果發熱配合刮合穀穴;如果胸悶需要刮內關穴,如果痰多,配合刮豐隆、足三裏。都用刮痧法。一般1次即可見效,3次即愈。
溫馨提示
支氣管炎病人首先應注意補充營養,如可多食用雞蛋、雞肉、瘦肉、動物肝、豆製品等一些含蛋白質比較高的食物。多吃一些富含維生素A、維生素C的果蔬,也有助於保護呼吸道的黏膜。良好的衛生環境、新鮮濕潤的空氣,都有助於支氣管炎患者的保養和恢複。每天清晨用冷水洗臉,並堅持睡前按摩腳心、手心等,可提高患者的耐寒能力和抗病能力,防止疾病的複發。
支氣管哮喘
支氣管哮喘多因身體素虛或因肺有伏痰,一遇外感風寒、精神刺激、抑鬱或環境驟變及吸入粉塵、煤煙以及飲食不節、過食生冷等因素皆可觸動肺內伏痰而誘發本病。突然發作,發作前常先有噴嚏、咽喉發癢、胸悶等先兆症狀。發作時呼吸急促,胸悶氣粗,喉間有哮鳴聲,喘息不能平臥,甚到張口抬肩,多呈陣發性發作,或伴有煩躁、神萎、麵色蒼白、青紫、出汗,甚則神誌不清等症狀。每次發作可達數小時,甚至數日才能緩解。無論成年人與小兒,一年四季均可發病,尤以寒冬季節及氣候急劇變化時,發病或誘發者較多。
方法1 大椎、定喘、大杼等
如果是發作期刮拭大椎、定喘、大杼、風門、肺俞、中府、天突、膻中、尺澤、太淵。要重刮,力度由輕到重,直至出痧為止。每次選3~4個穴位,交替使用,每日1次。
如果在緩解期,刮拭穴位為脾俞、腎俞、中脘、氣海、肺俞,喘息、胸悶再配內關;痰多需配豐隆、足三裏。手法要輕,力度適中,以有痧痕止。每次選2~3個穴位,交替使用,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堅持治療,效果非常好。
方法2 大椎、定喘、肺俞、天突等
分為兩組,第一組先刮大椎,再刮背部的定喘、肺俞,然後刮天突、中府、膻中及前胸,再刮上肢內側,重刮尺澤、曲池,最後刮列缺,要重刮。每個穴位都要以刮至出現痧斑。每日1次。用瀉法。
第二組先刮背部的定喘、風門、肺俞、脾俞、腎俞、誌室,一直刮到腰部,再刮前臂內側,對太淵重刮,最後刮下肢足三裏穴。各穴位以微現痧即可。隔日1次。用補法或平補平瀉法。
溫馨提示
患有支氣管哮喘的人應多食用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如豬肝、蛋黃、魚肝油、南瓜、杏等,因為這些食物都有潤肺、保護氣管的功效。發病時,可以吃一些益腎補肺、平氣止喘的食品,如老母雞、烏骨雞、甲魚、豬肺等。有的哮喘是食物過敏引起的,這就需要患者通過試驗找出致病的食物,不再食用該食物,就不會發病了。同時,還要遠離那些可能給氣管造成刺激的東西,如煙酒、辛辣的食品等。情緒不好、過度勞累或女性在月經前和懷孕期間,也可能會引起哮喘,所以病人應注意調整情緒和狀態,避免這些反射性的哮喘發生。
肺氣腫
肺氣腫是指呼吸細支氣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的持久性擴大,並伴有肺泡壁的破壞。發病時患者反複咳嗽、咯痰或喘息的病史,早期肺氣腫患者沒有明顯不適感覺,隨病情發展可出現氣短、氣促、胸悶、疲乏無力、納差,寒冷季節或呼吸道感染時,咳嗽、咯痰和氣急加重。並可出現發紺及肺動脈高壓症,最後可導致呼吸衰竭和右心衰竭。肺氣腫屬中醫“肺脹”的範疇,本病多因咳嗽、哮喘等肺係慢性疾患失治遷延日久,痰濁阻留肺間,致使其功能障礙。肺主氣,外合皮毛,主表,開竅於鼻,肺氣虛則六淫外邪易於內侵,反複乘襲,影響肺氣宣肅致咳喘、呼吸急促,日久累及脾、腎、心等器官。
方法1 定喘、肺俞、魄戶等穴
先刮定喘、肺俞,再刮魄戶、膏肓、神堂、脾俞、腎俞、誌室,然後刮足三裏、三陰交。每個穴位都取雙側穴刮。均以有痧痕出現止。症狀輕微用補法,症狀重時用瀉法。
也可以配合艾灸治療。刮痧後,再在各穴上用小艾柱各灸4~5柱,或再在定喘、肺俞、膏肓穴上拔火罐10分鍾。症狀緩解後,每次隻需刮3~4穴位,以上各穴交替使用。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方法2 大椎、肺俞、膻中、足三裏等穴
先刮拭背部的大椎、肺俞,再刮胸部的膻中,然後刮下肢部的足三裏。均刮至出痧為止。用補法或平補平瀉法。每日1次。
溫馨提示
患有肺氣腫的病人首先要忌食易脹氣的食物,如豆類、甘藍菜等。另外,為了避免病人在咀嚼時發生呼吸困難的情況,患者應食用那些易咀嚼的食物,如稀粥、蔬菜湯、饅頭、餛飩、蒸魚等。肺氣腫病人應多進行有氧運動以增強肺活量,騎自行車、遊泳、唱歌等都是不錯的選擇。但一定要避免劇烈運動,以免造成大腦缺氧。
肺結核
肺結核是由結核杆菌引起的呼吸係統常見慢性傳染病。可以發生於全身各髒器,但以肺部感染最為多見,多在人體抵抗力低下的時候發病。早期可無症狀,或出現易疲倦、精神不振、體重減輕及食欲差。繼而出現肺部損傷症狀如咳嗽、咳痰、咯血、胸痛等。中毒症狀如發熱、盜汗、體重減輕、乏力、心悸、煩躁、月經不調。另可合並肺氣腫、胸腔大量積液等。中醫認為正氣虛弱是發病的關鍵,初起肺髒受損,肺陰虧損,繼則肺腎同病,兼及心肝,致陰虛火旺,或肺脾同病,導致氣陰兩傷,後期肺、脾、腎三髒虛衰,陰損及陽,或陽損及陰,或出現陰陽兩虛等嚴重結果。
方法1 百勞、肺俞、膏肓穴等
先刮主穴百勞、肺俞、膏肓、結核、脾俞。再根據症狀加刮配穴。如幹咳痰少,加刮三陰交;痰多,加刮豐隆;如果盜汗多,可加刮三陰交、複溜或陰郤、後溪;如果有發熱,加刮大椎、大杼、厥陰俞、間使、曲池、合穀、行間,刮時可根據發熱的輕重,每次選用5~8個穴位刮拭即可;如果大便溏泄,加刮大腸俞、天樞、氣海、上巨虛;如果有食欲不振,每次必刮中脘、足三裏。刮以上各穴時,都用補法。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方法2 太淵、肺俞、中府穴等
先刮拭背部,從肺俞直到膏肓,接下來前胸的中府以及前胸,再刮前臂,重刮太淵穴,最後刮下肢三陰交、足三裏、太溪。用補法。有滋陰潤肺、補腎陰的作用。尤其適合肺結核肺陰虧虛的患者。
如果對陰陽兩虛的患者,就要加刮氣海、元關培元補腎。具體手法是:先刮拭背部的肺俞至膏肓、腎俞,再刮腹部的元關至氣海,接下來刮前臂,重刮太淵,最後刮足三裏、太溪。同樣是用瀉法。可起到扶正固本的作用。
溫馨提示
肺結核患者應選擇比較清淡的食物,如魚類、蛋類、蜂蜜、花生、蓮子、百合、冬瓜、蘿卜等,並注意增加營養。平時多喝水可以稀釋痰液、保持氣管的通暢。另外,病人應注意勞逸結合,且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這有利於戰勝疾病。平時要注意多鍛煉,增強自身抵抗力,這是防病、治病的根本。
肺炎
肺炎是指肺實質的急性炎症,多為細菌感染所引起。主要症狀表現為畏寒或寒戰,發熱,體溫可高達39~40℃以上,心率增快。呼吸道症狀則以咳嗽呈刺激性幹咳、咯痰、胸痛等為多見。肺部感染嚴重的患者可有出現發紺、氣促、鼻翼扇動等症狀。一年四季皆可發病,並且多在冬、春季節發病,以青壯年多見。肺炎屬中醫“風溫”、“咳嗽”、“肺熱病”等範疇。本病因常發生於勞倦過度,人體正氣不足,表衛不固之時,感受風熱之邪或風寒之邪,入裏化熱所致。
方法1 風門、肺俞、中脘穴等
用刮痧法。先刮拭背部的風門、肺俞;接著刮拭腹部的中脘穴;然後刮拭上肢的曲池、太淵、列缺穴;最後刮拭下肢的豐隆、複溜穴。每個穴位都要刮至出現痧痕為止。每日1次。
方法2 大椎、肺俞、豐隆穴等
用刮痧法。先刮拭背部的大椎、肺俞、身柱、心俞穴,用瀉法,每個穴位要刮至出痧為止;接著刮拭上肢的尺澤、孔最、曲池、合穀穴,每個穴位各刮拭30次;然後平刮膻中穴,刮30次;最後刮拭下肢的豐隆穴,也刮拭30次。每日1次。
溫馨提示
感冒是肺炎的主要誘因,所以平時應多鍛煉身體、增加肺活量、提高免疫力,避免疾病的發生和惡化。平時要多吃新鮮果蔬,以補充身體所需的礦物質和植物纖維素;杏、桃、李子等是助熱生痰的,病人最好不吃或少吃。患有肺炎的人一定要抓緊治療,以防病原體感染其他器官,加重病情。
中暑
中暑是發生在夏季或高溫作業下的一種急性病。天暑地熱之時,在高溫環境中工作,或在烈日下遠行暴曬過久,或暑濕穢濁之氣傷人,感受暑熱之邪,閉塞清竅,清升濁降失療,氣化失常,導致陰陽氣血失和而發病。或者是因為年老體弱或病後正氣不足,陰津虧損;或疲勞過度,睡眠不足,或產後血虛,汗出過多等致正氣虛損,不耐暑熱,感而病發。中暑是盛夏多發病之一。症狀以頭暈、出汗、心悸、胸悶、惡心、疲乏無力,甚至高熱、神昏、煩躁、抽搐為常見。
方法1 風府、啞門、合穀穴等
先刮風府、啞門,然後,在大椎穴處用三棱針放痧,再刮背部的膀胱經,要一氣刮到底,不要停頓,最後刮前臂的內關、合穀穴。因為,大椎屬督脈經穴,也是諸陽經交會的穴位,即可通陽又可瀉熱,再配合刮背部的膀胱經,可疏泄陽明,起到解暑清熱的作用。刮拭手法是補瀉兼施,並有放痧手法。
方法2 背俞、風府、啞門、大椎穴等
先刮背俞,令患者端坐,頭稍微向前俯,醫師用細瓷碗為刮痧工具,刮時先用溫開水將碗口蘸濕,從患者頸項部的風府、啞門二穴開始刮,自上而下,沿脊柱兩側慢慢刮,直到刮出2厘米左右寬度的紫黑色痧斑為止。接著讓患者俯臥,在肩胛下左右兩側第七、八、九肋間隙處分別刮拭,都要刮出一道紫黑色痧斑。
最後在大椎穴處放痧。將大椎穴處做常規消毒,用三棱針直刺,進針深度約1寸,迅速出針,再用手擠出少量暗紫色血液。整個刮痧治療完畢。
溫馨提示
出門前,應做好防暑的準備,如打遮陽傘、戴草帽等。高溫天氣,盡量減少外出。如需外出,也可以提前服用仁丹、十滴水等防暑的藥物,不要長時間在太陽下暴曬。
中暑後,不要一次攝入大量的水,否則,不僅會衝淡胃液影響消化,還會造成人體內水分和鹽分的大量流失。科學的方法是,每次的飲水量不超過300毫升。可以在水裏放適量的鹽,這有助於身體機能的恢複。綠豆粥可以解暑,也可以吃一些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的果蔬。不要食用過於油膩的食物,以免增加腸胃的負擔。
發熱
發熱主要因為情誌、飲食、勞倦等內因引起,亦有少數始為外感,久則導致髒腑虧虛而引起,本病共同病機是氣血陰陽虧虛,髒腑功能失調。中醫將本病的病因分為:肝經鬱熱、淤血阻滯、中氣不足、血虛失養、陰精虧虛等型。其中,氣鬱,血淤者為實證,氣血陰陽不足者為虛。一般而言,本病的病機轉化多表現為由實轉虛,由輕轉重,其中以淤血病久,損及氣、血、陰、陽,成為虛實兼夾之證的情況較為多見。
方法1 大椎、風池、外關穴等
先點揉風池,再由內而外,或由上向下的順序刮拭背俞穴、膀胱經穴,以驅除外邪。最後,在大椎、大杼、膏肓、神堂、及曲池、外關、魚際等穴處重刮,每個經穴刮3分鍾左右,局部要刮出痧點為好,然後再輕刮合穀、列缺、風門等3~5分鍾。綜合手法。
刮後兩個小時後體溫能降至正常,一般一次就能見效。提醒注意,發熱容易反複,在熱勢減緩之後,應該到醫院查明發熱原因。
方法2 脊柱、肝俞、大椎穴等
用夾痧法。先用拇指、食指捏脊柱,從下往上,由骶骨處直到大椎,在肝俞、膈俞、大椎等穴處重捏,來回捏半個小時。並令患者晚間睡藥枕,藥枕製作方法為:人參葉、菊花、綠豆衣等各等份,拌勻後裝入布袋即可。此方法適用於功能性低熱。
溫馨提示
發熱時,首先應該多喝溫水。水不僅可以幫助排毒,還可以散發人體的熱量。其次,盡量食用一些清淡、富含維生素且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湯、稀飯、麵條、藕粉等,最好搭配一些新鮮水果。發熱時,盡量不要做劇烈的運動,但可以到室外散散步等,一方麵可以呼吸新鮮的空氣、排除體內的濁氣,另一方麵可以加強血液循環、增加抗體,對身體的恢複都是有好處的。
瘧疾
瘧疾俗稱“打擺子”、“冷熱病”,是以寒戰壯熱、休作有時為特征的疾病。主要是感受瘧邪引起,常因兼感風寒暑濕等時令邪氣不同,以及夾雜情誌、勞倦、痰食和體質差異等因素,而形成不同的瘧疾證候。多發於夏秋之間。農村發病率較城市為高。
方法1 大椎、陶道、曲池、間使穴等
先刮背部的大椎、陶道,再刮上肢部的曲池、間使、內關、關衝,最後刮下肢部的足三裏穴。用平補平瀉法,由輕到重,每處穴位都刮至微微出痧為止。每日或隔日1次。
方法2 大椎、脾俞、膽俞穴等
分兩組刮拭,第1組為大椎、脾俞、膽俞;第2組為陶道、肝俞、太陵。用瀉法,由輕到重,每組都刮至有痧痕出現為止。每次刮1組,每日1次。
溫馨提示
無論患病與否,都應忌食生冷的食物。瘧疾患者應及時補充水分、蛋白質和熱量等,主食應以粳米、小米、玉米等粗糧為主。另外,還應多吃一些雞肉、兔肉、牛肉、鯉魚等高營養、低脂肪的肉類,既能補充營養,也不會增加腸胃的負擔。酒或辛辣的食物都應在忌食之列。平時要多吃蒜,可以起到殺菌的作用,可以預防瘧疾。
急性胃腸炎
本病屬於中醫“嘔吐、腹痛、瀉泄”等病症範疇。病因是由於食進含有病原菌及其毒素的食物,或飲食不當,如過量的有刺激性的不易消化的食物而引起的胃腸道黏膜的急性炎症性改變。消化道症狀明顯,表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嘔吐起病急驟,常先有惡心,繼之則嘔吐,嘔吐物多為胃內容物。嚴重者可嘔吐膽汁或血性物。腹痛以中上腹為多見,嚴重者可呈陣發性絞痛。腹瀉表現為水樣便,每天數次至數十次不等,伴有惡臭、多為深黃色或帶綠色便,很少帶有膿血。一般全身的症狀輕微,嚴重病人有發熱、失水、酸中毒、休克等症狀,偶可表現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方法1 胃俞、大腸俞、天樞、氣海穴等
先刮拭胃俞、大腸俞,再分別點揉天樞、氣海穴3~5分鍾。接著刮內關、足三裏,每處穴位都刮至出現痧痕為止。每日l~2次。用刮痧、點揉法。
本方法對急性胃腸炎療效很好。但提醒注意,如果病情嚴重,或者有脫水的患者,不能用這種方法治療,應及時送往醫院。
方法2 大腸俞、合穀、少商穴等
分三組:第1組先用刮痧法,刮拭大腸俞、胃俞,刮到出痧痕為止;接著第2組用點揉法,點揉合穀、內關,每個穴位3~5分鍾,點揉時以有較強的氣感為度;最後第3組用三棱針點刺少商、商陽穴,出針要迅速,並各擠出l~2滴血。每日1次。
溫馨提示
為了減少腸胃的負擔,急性腸胃炎的患者在1~2天內應減少進食,但可以適當喝一些鹽水、糖水和稀粥等。待病情緩和後,可以吃些雞蛋羹、蓮子羹等有營養且易消化的食物。痊愈後,也應先以低脂、低糖、低刺激的食物為主,以免病情反複。生活中一定要注意飲食衛生,如飯前便後洗手、生吃果蔬要洗淨、食物要燒熟煮透等,避免病從口入。
痢疾
痢疾是以腹痛、裏急後重、痢下赤白膿血等為特征的疾病。其腹痛窘迫,時時欲便者為裏急;肛門重墜,便而不爽者謂後重;二者同時並見合稱裏急後重。本病病位雖然在腸,但腸與胃密切相連,如濕熱、疫毒之氣上攻於胃,或久痢傷正,胃虛氣逆,則胃不納食,而導致本病。主要病因有:外感時邪、內傷七情、脾腎虛弱等。四季均可發病,而以夏秋季節多見。
方法1 足三裏、神門、十宣穴等
用刮痧、點揉、放痧法。先刮拭手掌區、足三裏、三陰交、膝眼下,用瀉法,每個部位都要刮至出現痧痕為度;然後點揉神門、合穀、中脘、天樞、湧泉穴,點揉的力度要根據患者的體質,一般要點揉至患者有氣感應為止,每個穴位點揉3~5分鍾;最後在十宣、委中、尺澤三穴放痧。放痧時,先將三棱針點與三個穴位處消毒,然後點刺放血各1~5滴。
如果四肢發冷,再加溫灸關元穴,用平補平瀉法。一般1次即可見效。
方法2 大椎、長強、膝彎區等
用刮痧法。先刮拭從大椎到長強的脊柱兩側,輕刮3行,刮至泛紅即可;然後再刮拭腰骶及其兩側,重刮5行,這個部位要刮出痧痕為止;最後刮拭上腹部、臍側區、膝眼下、膝彎區,刮拭上腹部時,要重點刮拭上腹部的正中線部位。每日1次。
溫馨提示
患有痢疾的人,應食用益氣健脾、溫補行氣的食品,如糯米、蕎麥、白扁豆、羊脊骨、烏骨雞、山藥、蓮子等。莧菜、馬齒菜、薺菜、茶葉、山楂、無花果、榛子等,對患有慢性痢疾的病人比較適用。夏天溫度高,食物很容易腐敗變質,所以最好現做現吃,盡量不剩飯。如果有剩飯,也要熱透再吃。蒼蠅和蟑螂都是傳播病菌的媒介,要及時消滅,才能不留後患。
腹脹
腹脹即腹部脹大或脹滿不適。可以是一種主觀上的感覺,感到腹部的一部分或全腹部脹滿,通常伴有相關的症狀,如嘔吐、腹瀉、噯氣等;也可以是一種客觀上的檢查所見,發現腹部一部分或全腹部膨隆。腹脹是一種常見的消化係統症狀。我們吃下的食物進入消化係統後,由各種消化酵素加以分解,最後大約90%消化完成後,在小腸中被吸收。其他不被小腸吸收的食物進入大腸後,就被大腸內的細菌分解利用。細菌分解食物,便會產生各種氣體。如果體內積聚的氣體無法排出體外,會對消化係統造成壓力,使人產生脹氣甚至疼痛的不適感。中醫認為,脾胃損傷、情誌因素、濕熱蘊結、受寒都可引起腹脹。此外,肝傷則氣血凝滯,脈絡阻塞,形成積聚。病久傷腎,腎陽不足,無以溫養脾土,蒸化水濕,腎陰虧損,肝失滋養,均可導致腹脹。
方法1 胃、大腸、小腸投影區等
用刮痧法。先刮拭上腹部的胃體表投影區;接著刮拭大、小腸的體表投影區,以上兩步都用麵刮法,從上往下刮拭;最後刮拭胃、腸在背部的對應區,即第6胸椎至第3骶椎及兩側3寸寬的範圍。用麵刮法和雙角刮法。每個部位都要刮至出現痧痕為止。
方法2 胃俞、大腸俞、氣海穴等
用刮痧法。先刮拭背部穴位,分3段刮拭,至陽至懸樞穴,肝俞至胃俞,大腸俞至小腸俞,都從上往下刮拭,刮拭這些穴位可調理腸胃不適;然後刮拭腹部的上脘、下脘、氣海穴、天樞穴,用麵刮法,刮拭氣海可調理全身氣機;最後用刮痧板平麵按揉足三裏,足三裏是調理腸胃功能的重要穴位。再將刮痧板垂直按揉太衝穴,太衝是肝經的原穴,可舒肝養胃。
溫馨提示
很多食物都會造成腹脹,如牛奶、糯米、豆製品、植物纖維等。所以,食用這些食物要適量。如果有了腹脹的感覺,可以吃蘿卜、金橘、檳榔、佛手柑等理氣的食物。另外,不良情緒也會削弱消化功能造成腹脹。如若每天進行1小時左右的運動,既可提高人的情緒,也能增加腸胃的蠕動,可以避免腹脹。
腹痛
這裏的腹痛是指恥骨以上肚臍以下的部位。腹痛涉及的人群廣,男女老幼皆可發病,可單獨出現腹痛,也可是其他病症引起的。中醫認為單純性腹痛多因外感風、寒、暑、濕,或者多吃了生冷的食物,或者情緒不暢,氣滯血淤所致。
方法1 大椎、長強穴等
用刮痧法與拔火罐相結合的療法。先用刮痧法,從大椎到長強穴處的脊柱兩側輕刮3行,刮到出現痧痕為止;接著刮拭腰骶椎及其兩側5行和腹背部壓痛點,也要刮至出現痧痕為止;最後刮拭下腹部的臍側區、腹股溝區、膝彎區,刮拭臍側區時,繞肚臍刮拭,如果患者有痛感時要多刮幾次;刮拭腹股溝區時,如果有輕微腹痛也要多刮幾次。做以上刮拭時,力度用中等手法,刮拭範圍宜廣。此療法每日1次。
另外,如遇患者是因為受涼引起的腹痛,應在刮痧後對神闕進行拔火罐10~15分鍾,或可隔薑灸3~5分鍾,其效果更好。該法經常應用更具療效。
方法2 中脘、天柱、關元穴等
采用刮痧之瀉法。先刮拭腹部的中脘、天樞、關元,中脘為胃經募穴,刮拭中脘可通腹止痛,天樞為大腸經募穴,關元為小腸經募穴,刮拭這兩個穴位,可通調腑病;然後再刮拭下肢的足三裏、太衝穴,刮太衝可調理肝氣,足三裏為四總穴之一,更是治療肚腹疾病的要穴,中醫有“肚腹三裏留”之說。
溫馨提示
如果是氣滯引起的腹痛,可以吃一些白蘿卜、大蒜、韭菜或香菇等食物。如果是食滯引起的腹痛,則可以吃一些金橘、橘子、蘋果或山楂等能夠消食的食物。飯後不要馬上進行劇烈的運動,天氣寒冷時在室外戴口罩,都可以避免腹痛的發生。需要提醒的是,如果患者不能確定腹痛的原因,應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