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1 風門、身柱、合穀穴等
采用刮痧與點揉相配合的方法進行治療。按順序先取患兒風門、身柱、肺俞等穴進行刮拭,直至出現痧痕為度;接著刮拭患兒的列缺穴,然後點揉尺澤、內關、合穀各穴,至出現痧痕為宜。最後還要根據患兒病情的不同加刮配穴,如患兒是因為風寒侵肺引起的,要配刮大椎、合穀;如果是痰熱阻肺型患者,需配刮大椎、豐隆、尺澤兩穴。刮配穴的手法力度要輕,操作範圍較廣泛。此法需每日治療1次,可有較好效果。
進行刮痧治療時還應注意,患者如並發昏迷、驚風,要及時轉送醫院治療,以免延誤。治療過程中,要讓患者注意休息、保證良好睡眠,避免煙塵、辛辣等氣味刺激,在生活上的飲食起居配合治療,可免症狀加重或者複發。
方法2 肺俞、內關、少商穴等
采用刮痧、點揉、放痧結合治療。在刮拭時用瀉法,無論是對於初期、痙咳期還是恢複期的患者,均有較好的療效。
百日咳初期、痙咳期:按順序先刮拭患者背部的風門、肺俞兩穴;然後點揉患者上肢部的尺澤、內關、合穀諸穴;最後對患者手部的少商、商陽兩穴進行放痧。刮拭或點揉風門、肺俞、尺澤有宣肺祛風,止咳定喘的功效;合穀、少商、商陽有瀉肺止咳的作用;少商可以清熱宣肺。
百日咳恢複期:先刮拭背部的肺俞、脾俞,然後點揉尺澤、內關、合穀穴,最後對手部少商、商陽進行放痧。治療時注意隨證加配穴位,對肺脾氣虛引起的百日咳,加刮氣海、關元穴;對肺脾陰虛引起的,加刮太溪、太淵、三陰交穴。
溫馨提示
預防小兒百日咳,可以為出生3~6個月的嬰兒注射白百咳三聯疫苗進行基礎免疫,並盡量避免接觸百日咳患者。患百日咳的病兒可在家裏隔離治療,住室要安靜,避免情緒激動,飲食宜少量多餐。避免受涼、飽食、煙薰等,可以減少咳嗽發作次數。
小兒腹瀉
小兒腹瀉,屬中醫“泄瀉”範疇,現代醫學稱急性腸炎。夏秋季是小兒腹瀉高發季節,呈散發或小流行。經糞,口傳播,潛伏期l~3天,起病急,常伴發熱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狀。病初可有嘔吐,常先於腹瀉發生。糞便稀薄,或水樣便,或夾有不消化食物。常伴有腹痛、腹脹。病有久暫,證有寒熱虛實之別。多發生於6~24個月嬰幼兒,4歲以上少見。小兒胃腸功能不完善,對母乳或某些食物過敏,也會引起腹瀉。
方法1 大腸俞、中脘、天樞穴等
采用刮痧、點揉法治療。按順序先刮拭患者的身柱、大腸俞穴,每穴刮25次;然後點揉患者的中脘、天樞、氣海各穴,每穴點揉25次;最後刮拭下肢的足三裏穴25次。此法需每日治療1次,3~5次為1個療程。
方法2 脾俞、胃俞、足三裏穴等
采用直接刮痧法。操作前,先塗抹正紅花油或石蠟油,操作時,將刮痧板與患者皮膚呈45度角,由內而外或由上而下按順序刮拭風門、脾俞、胃俞、天樞、足三裏、內關諸穴,刮拭力度要輕,反複刮拭,直至出現輕微痧痕為度。
治療時要注意,根據不同的病症類型,在刮拭時有所區別:對風寒型引起的腹瀉,刮拭風門穴時要用補法;對傷食瀉型和濕熱瀉型的患者,在刮拭天樞、足三裏兩穴時均用瀉法;而對脾虛引起的腹瀉,刮拭脾俞、胃俞、足三裏各穴時,要用補法。此法對於理腸止瀉很有療效,治療1次即有效果,3~7次為l療程。
溫馨提示
小兒發育快,應按時添加輔食,以滿足營養需要。平時加強戶外活動,增強體質,提高抵抗力。嬰幼兒衣著應隨氣溫變化而增減,夏季多喂水,避免飲食過量或食有含脂肪多的食物。日常生活中防止過度疲勞、驚嚇或精神過度緊張。腹瀉時不必禁食,應多補充營養豐富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如米粥、麵條、牛奶、肉湯。頻繁腹瀉使體內水分和營養素迅速丟失,應及時補液防脫水。患兒易畏寒,可用熱水袋保暖。患兒大便次數多,應勤換尿布。
小兒遺尿
小兒遺尿又稱遺溺、尿床,由腹髒虛寒所致虛證。指超過3歲,特別是5歲以上幼童,不能自主控製排尿,熟睡時經常遺尿,輕者數夜1次,重者可1夜數次。遺尿分功能性遺尿和器質性遺尿。
方法1 脊柱兩側、臍側區等
采用刮痧法治療。操作者握刮痧板,與皮膚呈45度刮拭,按順序先取患者脊柱兩側輕刮3行,直至出現潮紅為宜;再刮拭患者的腰骶椎及其兩側,輕刮5行,刮出痧痕為度;最後刮上、下腹部,臍側區及膝眼下。此療法需每日1次或隔日1次,5次為1個療程。據臨床經驗,一般1~2療程即可治愈。
方法2 氣海、關元、太淵穴等
采用補法。先按順序刮拭患者腹部的氣海穴至關元穴,氣海、關元屬任脈,刮拭這兩個穴位可溫補腎氣、元氣,以益脾肺之氣;然後刮患者前臂的太淵穴,它是肺經的原穴,刮拭太淵穴既可補肺氣,又可補脾氣;接著再刮拭患者下肢內側的三陰交穴,最後刮下肢外側足三裏穴,刮拭這兩個穴位,有健脾益氣的功效。
溫馨提示
有遺尿症的患兒主食以小米、粳米、糯米、黃豆及豆製品等為主,多食用白果、榛子、核桃、花生等幹果。忌食牛奶、巧克力及柑橘類水果,這三種食物過量會引起過敏反應,使膀胱容量減少。忌辣椒、咖啡因、冬瓜、海帶、綠豆芽等食物,少吃鹽、晚餐少喝水。屬功能性遺尿時,要鼓勵孩子建立良好作息習慣,設法減輕孩子精神負擔。1歲後的幼兒,應有意訓練孩子隨意排尿的功能,逐步延長喚醒排尿時間,養成習慣。
小兒嘔吐
小兒嘔吐是小兒常見的症狀,可見於不同年齡的多種疾病。嘔吐是由於食管、胃或腸道呈逆蠕動,並伴有腹肌強力痙攣性收縮,迫使食管或胃內容物從口、鼻腔湧出。中醫認為小兒嘔吐原因主要有飲食不節、喂養不當,胃有積熱,脾胃虛寒。嘔吐同時可伴有惡心、頭痛、發熱、腹痛、腹瀉等。
方法1 身柱、中脘、足三裏穴等
采用刮痧、點揉、點刺交替治療,根據不同症狀采用不同穴位和手法力度,經臨床驗證,輕者療效較好,重症者需配合藥物治療,且效果佳。
治療時,先按順序刮拭患者的身柱、脾俞、胃俞和足三裏各穴,刮至出現痧痕為止;再用點揉法,取穴於患者的中脘和天樞做點揉,至出現痧痕為宜。
治療過程中應根據患者的病情不同,加刮配穴:對傷食引起的嘔吐,要加刮中脘、天樞、璿璣、腹結和四縫穴,手法力度輕柔且操作範圍較廣泛,其中四縫穴不刮拭,而要做點刺;對胃火引起的嘔吐,應配刮中脘、內關、合穀、內庭諸穴;胃寒嘔吐型患者要加刮中脘、內關、章門、關元各穴;針對虛火嘔吐型,要配刮中脘、三陰交、太溪等穴,對胃火、胃寒、虛火引起的嘔吐,操作時力度較輕,操作範圍較局限。驚嚇嘔吐型配刮內關穴,針點刺太衝穴,手法力度較輕,操作範圍較廣泛。
方法2 內關、足三裏穴
用刮痧法。先輕刮內關穴,要刮至出現傷痕為止;如果刮拭內關不能止吐,可加刮足三裏穴,刮拭之後再按壓。效果明顯。刮拭時用輕手法,以小兒能承受住為度。
溫馨提示
嬰幼兒哺乳時不宜過急,以防吞進空氣。小兒飲食應定時定量,不宜太飽;保證食物新鮮、清潔;不要過食辛辣、炙烤和肥膩食物。嘔吐較輕者,可吃易消化流質食物,少量多次進食;嘔吐較重者,應暫時禁食。嘔吐時讓患兒側臥,防止嘔吐物嗆入氣管。飲食調理以清淡、少油、少渣、稀軟、易消化食物為主,如米湯、稀粥、羊肉等,並注意少量多餐。
小兒驚風
小兒驚風俗稱抽風,多因外感六淫之邪,內傷飲食或卒受驚嚇等因所致;或由急性熱病轉化而成,均係“熱極生風”所致,驚風發病有急有緩,證候表現有虛有實、有寒有熱,可分為急驚風和慢驚風。西醫稱為小兒驚厥。是小兒時期常見的一種急重病證,以抽搐、昏迷為主要特征。任何季節均可發生,一般以1~5歲小兒為多見,年齡越小,發病率越高。伴有發熱者,多為腦膿腫、腦膜炎、敗血症等感染性疾病所致;不伴有發熱者,多為癲癇、食物中毒、腦外傷等非感染性疾病所致。
方法1 大椎、大杼、十宣穴等
采用刮痧療法。先用瀉法刮拭,按順序取穴於患者的大椎、大杼、膏肓、神堂各穴進行刮拭,直到刮出痧痕為止。然後用補法加刮配穴,按順序刮拭曲澤、頰車、後溪、申脈、風池、風府、陽陵泉、太衝、列缺、湧泉、十宣、人中諸穴。每日1次。
同樣刮拭以上穴位,也可以采用另外一種刮拭方法:按順序刮拭主穴,即患者的大椎、大杼、膏肓、神堂,然後加刮湧泉穴,采用瀉法刮拭至出現痧痕為止。據臨床應用,很多患者不用藥物,1次即愈,如果給患者飲服適量葡萄糖水,再用補法刮拭曲澤、頰車、後溪、申脈、風池、風府、陽陵泉、太衝、列缺、湧泉、十宣、人中諸配穴,可鞏固療效。
方法2 人中、曲池、合穀穴等
采用刮痧、掐穴、點刺結合治療法。操作時,先取患者麵部的人中,進行掐穴療法。然後點刺手指少商穴,以出血2~3滴為宜,點刺前要將針和所下針處皮膚進行常規消毒。接著按順序用刮痧板刮拭患者背部的大椎穴25次;再刮拭上肢曲池、合穀兩穴,每穴各刮25次。最後刮拭患者下肢的足三裏、陽陵泉、太衝諸穴,每穴各刮25次。此法對於急驚風患者1次就可見效;對於慢驚風病患需每天1次或隔天1次治療,5~7次為1個療程。
溫馨提示
兒童平時應加強體育鍛煉,提高抗病能力,避免時邪感染。注意飲食衛生,吃營養豐富易消化的食物,不吃腐敗變質食物。按時預防接種,避免跌仆驚駭。患兒抽搐時,切勿用力強製,以免扭傷骨折。將患兒頭部歪向一側,防止嘔吐物吸入。紗布包裹壓舌板,放在上下牙齒之間,防止咬傷舌體。昏迷、抽搐、痰多的患兒,應注意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窒息。驚風發作過後,應進一步查明發病原因,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
小兒厭食
小兒厭食為脾運失職導致見食不香、食欲不振,甚至拒食的一種常見病證,西醫稱為消化功能紊亂。主要症狀有嘔吐、食欲不振、腹瀉、便秘、腹脹、腹痛和便血等。好發於1~6歲兒童,城鄉兒童皆有發生,但以城市發病率為高。無明顯的季節性,暑濕過重時,因脾陽易受困遏可使症狀加重。
方法1 脾俞、大腸俞、足三裏穴等
采用直接刮痧法。刮拭前,先塗抹正紅花油或刮痧活血劑,操作時,將刮痧板與皮膚呈45度角,由內向外或由上而下按順序刮拭患者腹部的脾俞、胃俞、大腸俞等穴;再刮拭腹部的中脘和梁門兩穴;最後刮患者下肢的足三裏穴。手法力度掌握在患者感覺舒適即可,刮拭輕微出痧痕為宜。還要根據患者病情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刮拭手法:針對脾胃不和的患者,在刮拭脾俞、胃俞兩穴時要用平補平瀉刮法,力度相同;對胃陰不足型患者,刮拭胃俞時應用補法;如果對脾胃氣虛型的患者,刮拭足三裏穴時用補法刮拭。此法要根據患者病情的輕重和病程的長短而定,10次為l療程。
方法2 氣海、中脘、三陰交穴等
對脾胃不和型引起的積食,用平補平瀉法。此法可達到調理脾胃功能,健胃消食,理腸通滯,健脾益胃,調理腸胃功能的效果。刮拭時,先刮拭患者腹部的中脘、氣海、天樞各穴;再刮患者下肢的足三裏、內庭兩穴。
對脾胃氣虛引起的積食,用補法,可有健脾益胃,補益氣血,調理脾胃功能,調治胃心胸疾病,健脾益氣等功效。刮拭時,先刮拭患者背部的脾俞、胃俞兩穴;再取患者腹部的中脘穴刮拭;然後刮上肢的內關穴;最後刮下肢的足三裏和三陰交兩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