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高熱
由於各種原因引起體內體溫調節失,導致產熱比散熱多,致使體溫在39℃以上。症狀可見前囟隆起、搏動有力,頸項強直等。急性傳染病早期,暑熱症、顱內損傷、驚厥等非感染疾病,及過敏、輸液反應等都可出現高熱。
方法1 風池、合穀、印堂穴等
采用刮痧、揪痧、擠痧、點刺綜合療法。先在需要操作的部位塗抹正紅花油或刮痧活血劑。第一步,將刮痧板與皮膚呈45度角,刮拭頸部風池穴25次,接著用揪痧法揪背部的大椎、曲池兩穴,直至出痧為止,然後刮拭背部的大杼、風門兩穴,每個穴位刮拭25次。第二步,刮拭胸部、前臂外後側、上肢的合穀穴,每一處都要刮至出現痧痕為宜。第三步,用擠痧法擠患者麵部的印堂穴,直到出痧為止。第四步,用三棱針點刺患者手部的少商穴,以出血數滴為度,三棱針和所下針穴位皮膚要進行常規消毒後方可點刺治療。第五步,刮拭下肢複溜穴25次。以上療法需每日做1次,直到病好為止。
方法2 曲池、印堂、複溜穴等
采用刮痧、放痧相結合療法。刮痧前先在操作部位塗抹酒精,如患者酒精過敏,可選用其他相應介質替代。先取患者的印堂穴進行擠痧;接著對患者頸部的大椎做放痧;然後將刮痧板與皮膚呈45度角,按順序刮拭風門穴、患者的前胸、曲池、前臂及合穀穴;最後刮下肢的複溜穴。用瀉法。此法可達到解表退熱、開竅鎮驚、清熱宣肺、利鼻竅、滋腎陰、清虛熱等功效。
溫馨提示
發熱時胃腸功能降低,易出現食欲減退、嘔吐、腹瀉等,應注意補充營養。食物要軟、易消化、清淡,如米湯、稀粥、乳製品、豆製品、蔬菜、麵條等。發熱是一種消耗性病症,還應補充含高蛋白的食物,如肉、魚、蛋等,但要少葷少油膩。給患兒多飲水,以補充水分的不足,保持大小便通暢。衣物應涼爽,室內通風,不要捂熱出汗。精心護理患兒,經刮治後若仍高熱不退者,應及時送醫院診治。
小兒肺炎
小兒肺炎是因小兒喜吃過甜、過鹹、油炸等食物,致宿食積滯而生內熱,痰熱壅盛,遇風寒使肺氣不宣而引起。臨床表現為發熱、咳嗽、呼吸困難,也有不發熱而咳喘重者。四季均易發生,以冬春季為多,治療不徹底,易反複發作,影響孩子發育。小兒肺炎可分為裏熱外寒型、溫邪犯肺型、燥邪傷肺型、濕熱鬱肺型。
方法1 大椎、大杼、肺俞穴等
采用刮痧、點揉交替治療。刮拭時用補法。先按順序刮拭患者背部的大椎、大杼、肺俞、身柱諸穴進行刮拭,直至刮出痧痕為止,可起到清熱宣肺的功效;接著刮拭肩井、手三裏、合穀、尺澤、孔最各穴,每穴各25次,刮拭這幾個穴位有清熱宣肺、止咳平喘的作用;然後點揉膻中、中衝兩穴,每穴各點揉25次,點揉中衝穴有清熱涼血之功效;最後刮拭患者的下肢諸穴,以豐隆穴為重點,刮拭25次,刮拭豐隆穴可以起到健脾化痰的作用。此治療需每日1次,5~7次為1個療程。
方法2 大椎、定喘、肺俞穴等
用刮痧法。先刮主穴大椎、定喘、肺俞、風門、中府,每個穴位都要刮至出現痧痕為止。然後隨證加刮配穴,如果有胸痛,加刮內關、牙痛點;如果小兒高熱,可加刮曲池、少商穴,其中少商穴用點刺法,以出血1~2滴為度;如果有腹脹,加刮足三裏、上脘穴。每日1次。
溫馨提示
患兒伴有發熱時應吃流質或半流質食物,吃易消化且有營養的食物,少食過甜、過鹹、辛辣油膩食物。發熱和氣喘增加體內水分消耗,應多喝水。及時清除鼻腔及口腔分泌物,保證呼吸道通暢。適當進行戶外活動,可增強體質,預防小兒肺炎。注意飲食營養,增強抗病防病能力。注意天氣變化隨時增減衣服,室內溫度不宜過高,不要太幹燥,常開門窗,保持空氣流通。
小兒麻疹
小兒麻疹是感染麻疹病毒所致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傳染性強,以發燒、上呼吸道炎症、麻疹黏膜及全身斑丘疹為特征。傳染源是麻疹患者,通過打噴嚏、咳嗽和說話由飛沫傳播。多發於未接種疫苗的學齡兒童,冬末春初易發。麻疹潛伏期10~14天,可伴有低燒,其後即出現發燒、咳嗽、流涕、流淚、畏光等,3~4天後出現皮疹,後皮疹逐漸消失,7~10天痊愈。
方法1 胸椎、頸部、肘彎區等
采用刮痧法。按順序先在脊柱兩側輕刮3行,以皮膚泛紅為度;然後重點刮拭胸椎1~5,及其兩側5行和有異常的部位,力度為輕刮至出現痧痕為宜,最後刮患者的頸部及肘彎區。在操作過程中要隔著衣服刮拭,以免受風著涼;刮拭時手法力度要輕,刮拭速度不宜過快和過猛。此治療需每日1次,據臨床經驗,有減輕病症的良好效果。
方法2 肺俞、曲池、十宣穴等
用刮痧、放痧相結合的手法。先刮拭大椎、肺俞、曲池,手法要輕,但每個穴位要刮至出現痧痕為止;然後再用針刺十宣穴,以出血1~2滴為度。
溫馨提示
接種麻疹減毒活疫苗是主要預防措施,還要注意對傳染源的控製。多發季節少去人多場合,減少感染幾率。冬春季節室內經常通風,注意孩子個人衛生,營養供給均,生活規律。患兒發熱期間應進食清淡易消化流質,如牛奶、豆漿、蒸蛋等。多喝水和熱湯,利於排毒、退熱、透疹,恢複期應添加高蛋白、高維生素食物。
小兒脫肛
小兒脫肛為小兒血氣未充,或因久泄久痢致中氣下陷,不能攝納而致。可見肛管直腸甚至部分結腸移位下降外脫。多見於6個月至3歲嬰幼兒,隨著年齡增長多可自行痊愈,多數脫肛的患兒可在5歲之前自愈。便秘,頻繁腹瀉,或有咳嗽、包莖、尿道膀胱結石等增加腹壓的情況時,均容易引起脫肛。脫肛初始,便後可以自動縮回,或用手幫助送回。長時間不送回,可發生水腫、滲血、潰瘍。
方法1 百會、命門、大腸俞穴等
采用刮痧、點揉相結合的方法治療。按順序刮拭患者的百會、命門、大腸俞、次、長強、氣海、承山、足三裏諸穴,刮拭手法力度要輕,出現痧痕為宜。其中氣海穴用點揉法。需每日治療1次。此療法據臨床考證,長期治療效果好。治療的過程中告訴孩子要注意勞逸結合,不宜過分貪玩,最好經常做提肛運動,加強肛門肌肉的收縮能力。
方法2 次、長強、承山穴等
用刮痧、點揉法。先刮拭命門、大腸俞、次、長強、承山,要刮出痧痕為止。接著點揉會陰。然後再刮氣海與足三裏兩穴。並隨證加刮配穴,如果證見濕熱內蘊型,加刮曲池、上巨虛、天樞、大腸俞;如果中氣不足,加刮百會、二白穴。注意刮拭配穴時,手法力度要輕,刮拭範圍要局限。1日1次。
溫馨提示
應注意小兒飲食搭配,應給以充足的營養食物,以增強肛周肌肉收縮力。加強肛門護理和清潔,大便後用溫水清洗肛門,並及時將脫出直腸揉托還納。大便時間不能太長,防止腹瀉或便秘,並鼓勵患兒作提肛鍛煉。
小兒哮喘
小兒哮喘是小兒時期較常見呼吸係統疾病,西醫稱哮喘性支氣管炎。症狀有咳嗽、氣急、喘憋和呼吸困難。冬春季節多發,可發生於任何年齡階段。流感病毒、鼻病毒等病原體及遺傳性過敏體質可引發小兒哮喘,吸入灰塵、花粉、冷空氣等刺激物或進食海產品、香料、冷凍食品也可發生哮喘。小兒哮喘可分為吸入型、感染型和混合型三類。
方法1 膻中穴
采用挑痧療法。操作者先將三棱針或大號不鏽鋼縫衣針進行常規消毒,再消毒患者膻中皮膚處,然後用針挑開表皮,再挑至真皮下,拉出纖維組織挑斷,直到挑盡纖維為止。此法據民間經驗和臨床使用,都具有療效。
方法2 中府、天府、尺澤穴等
用刮痧法。先刮拭胸1~5及其兩側,要輕刮拭5行,刮至出現痧痕為止。接著刮拭頸側區l~3行。然後刮拭肺經的壓痛點、中府、天府、尺澤。最後刮拭五個手指的正麵的末梢部位。3日刮拭1次。
溫馨提示
注意患兒飲食,少吃魚、蝦、螃蟹及過酸過辣食物。居住環境應向陽、清潔、通風、幹燥。不要給孩子搽抹化妝品,不讓患兒接觸漆、汽油、殺蟲劑等有濃烈異味的化學物質。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每天堅持適量運動,飲食、睡眠、大小便要定時,不暴飲暴食,不吃過鹹或有刺激性食物,均可預防小兒哮喘。
小兒多動症
小兒多動症是一種常見的小兒行為異常性疾病。主要有注意力渙散、衝動任性、多動多語三個特征,並持續一段長時間。中醫辨證分為腎虛肝亢型、心脾氣虛型和心腎不足型。
方法1 心俞、腎俞、命門穴等
采用刮痧療法。刮拭前,在需要刮拭的部位塗抹正紅花油或刮痧活血劑,刮拭時,將刮痧板與皮膚呈45度角,按順序先取患者背部的心俞、腎俞、命門穴進行刮拭;然後刮腹部的氣海和關元兩穴;再刮上肢的神門穴,最後刮拭下肢的太溪穴。刮拭時要用補法,這對於治療腎氣不足型病症有補心安神,補腎益髓,填精益氣,培補元氣,滋補腎陰等功效。
方法2 太溪、心俞、足三裏穴等
用刮痧法。先刮背部肝俞、腎俞、命門,有補腎益髓,填精益氣的作用;接著刮胸腹部期門穴,有平肝潛陽,疏肝解鬱的功效;最後刮下肢太衝、太溪,可平抑肝陽;肝俞疏肝理氣。用平補平瀉法。每個穴位均刮至出現痧痕為止。以上方法對腎虛肝亢型小兒多動症療效好。
對心脾不足型多動症:先刮背部心俞、脾俞;接著刮拭腹部中脘穴;然後刮神門穴;最後刮下肢足三裏、三陰交、太白穴。用補法。有益氣寧心,養血安神,健脾益氣,健脾和胃的功效。每個穴位都刮至出現痧痕為止。
溫馨提示
保證患兒營養,補充蛋白質、水果和新鮮蔬菜。對患兒的學習進行耐心的訓練和幫助。保證患兒有規律的生活,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小兒支氣管炎
小兒支氣管炎屬中醫“咳嗽”範疇,是小兒常見病、多發病。大多繼發於上呼吸道感染或傳染病。多因外感風寒,風熱犯肺,肺失宣降所致,亦可因肝火、脾虛、痰濕累肺所致。無論何因皆與肺有關,外因所致者多屬外感咳嗽,屬急性;內因多屬內傷咳嗽,屬慢性,尤以外感咳嗽為多。患病率高,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冬春季節為發病高峰。患兒常有不同程度的發熱、咳嗽、食欲減退,或伴嘔吐、腹瀉等,較小兒童可能有喘憋、喘息等毛細支氣管炎表現。多數患兒病情較輕,少數患兒可發展成支氣管肺炎。
方法 肩井、曲池、手三裏穴等
采用刮痧、點揉法結合法進行治療。操作時,先按順序刮拭患者肩背部的肩井、肺俞、身柱穴,直至刮出痧痕為止;再刮拭上肢的曲池、手三裏、孔最、太淵諸穴,每穴各刮25次;然後點揉膻中、豐隆穴,每穴各點揉25次。此療法需每日治療1次,1個療程為5~7次。
溫馨提示
平常悉心照管好小兒,隨氣候變化而適當增減衣褲,做到保暖防凍,避免發生上呼吸道感染。發熱時水分蒸發大,應注意給患兒多喂水。營養物質消耗較大,發熱及細菌毒素影響胃腸功能,消化吸收不良,應注意補充營養,易少吃多餐,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居室保持通風和采光良好,防止空氣過分幹燥。並要適當進行體育鍛煉,以增強抗病能力。
小兒百日咳
百日咳是小兒常見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百日咳杆菌是致病菌。特征為陣發性痙攣性咳嗽,伴有深長的雞鳴樣回聲,可出現陣發性呼吸暫停、青紫。病程較長,可達數周甚至3個月左右。百日咳病人是唯一傳染源,通過咳嗽時帶出的飛沫傳播。人群對百日咳有普遍易感性。一年四季都可發生,一般以冬春兩季最多,小兒時期易感性最強,包括新生兒在內,但以1~4歲小兒最為多見。患過百日咳後有持久免疫力。潛伏期一般7~10天,可長至2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