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婦。懷孕期間重在安胎,而刮痧則是活血通絡,容易氣血不安,影響胎氣造成流產,尤其是孕婦的腹部、腰骶部等更是禁忌部位。
骨折或扭傷者。若在受傷部位刮痧,會加重水腫和炎症,變得更加疼痛,延緩傷處的愈合恢複。
患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或肝功能較差的患者。因為刮痧有促進血液循環的功能,這些患者在刮痧時,無疑增加了人體肝、腎、心、腦等器官的工作量,可導致病變髒器不堪重負而病情加重,嚴重者有生命危險。
年老久病、極度虛弱、消瘦者。如果刮痧,也隻能使用輕手法刮拭。
過度疲勞、饑飽無常、醉酒者。這類人由於當時身體比較虛弱,有效血液循環都聚集在體內,若大麵積刮痧會使得血液急劇流向肌表,而內髒的有效循環血液突然減少,容易引起虛脫甚至休克。
皮膚高度過敏、有接觸性皮膚傳染病、體表有包塊、破潰、癤腫、瘡癰者。刮痧後會導致創口的感染和炎症的擴散,加重病情,嚴重者可引發敗血症,或可能將疾病傳染給操作者。
小兒囟門未閉合時,頭部禁止刮痧。
尿瀦留患者。對小腹慎用力刮痧,以輕力度按揉為主。
刮痧的注意事項
刮痧時皮膚汗孔開泄,如遇風寒之邪,邪氣可通過開泄的毛孔直接進入人體,不但影響刮痧的療效,還會因感受風寒引發新的疾病。刮痧時,應注意室內保暖,夏季高溫時,不可直接在對著風扇正對麵處,或有對流風處操作。室溫較低時,不可暴露太多。
對體弱、年邁、兒童、特別怕痛的患者宜采用補法刮拭。並隨時注意觀察患者的麵色表情及全身情況,以便及時發現和處理意外情況。
對病情重、病灶深、但體質好或疼痛性疾病患者,刮痧宜用瀉法或平補平瀉法刮拭。病情輕、病灶淺、但體質較差的患者,宜用補法。
刮痧時,對肌肉豐滿處,如背、胸、腹、四肢、臀部位宜用刮痧板的橫麵(薄、厚麵均可)刮拭。對關節、手腳指部位、頭麵部等肌肉較少、凹凸較多處,宜用刮痧板的棱角刮拭。
對一些不出痧或出痧較少的患者,不可強求出痧。出痧多少與治療效果不完全成正比。對不易出痧的病證和部位隻要刮拭方法和部位正確,就有治療效果。因為,出痧多少受患者體質、病情、寒熱虛實狀態、平時服用藥物多少、室內的溫度等影響。一般情況下,血淤之證出痧多;實證、熱證比虛證、寒證容易出痧;虛證出痧少;陽經比陰經更容易出痧;服藥多者特別是服用激素類藥物後,不易出痧;肥胖之人與肌肉豐滿發達者不易出痧;室溫較低時不易出痧。
刮痧後飲熱水一杯,並休息15~20分鍾,可以補充消耗,促進新陳代謝,加速代謝產物的排出。
治療刮痧後,為避免風寒之邪侵襲,須侍皮膚毛孔閉合恢複原狀後,方可洗浴,一般約3小時左右。但在洗浴過程中,水漬未幹時,可以刮痧。因洗浴時毛孔微微開泄,此時刮痧用時少,效果顯著,但應注意保暖。
刮痧後的反應
一般刮拭後半小時左右,皮膚表麵的痧點會逐漸融合成片,12小時左右,色塊樣痧表麵皮膚逐漸呈青紫色或青黑色。刮痧後24~48小時出痧表麵的皮膚觸摸時有痛感或自覺局部皮膚微微發熱,這些都屬於正常反應。幾天後即可恢複正常。如刮拭手法過重或刮拭時間過長、體質虛弱者會出現短時間疲勞感、全身低熱,休息後可恢複正常。
一般來說,胸背部的痧、上肢部的痧、顏色淺的痧及皮膚表麵的痧消退較快;而腹部的痧、下肢部的痧、顏色深的痧及皮下深部的痧消退較慢。另外,陰經部的痧較陽經部的痧消退慢,慢者一般延至2周左右。
出現暈刮時的處理方法
在刮痧過程中,患者有可能出現暈刮現象,輕者表現為精神疲倦、頭暈目眩、麵色蒼白、惡心欲吐、出冷汗、心慌、四肢發涼,重者血壓下降,神誌昏迷。
出現暈刮後,應立即停止刮痧治療,並令患者平臥、注意保暖,讓患者喝一些溫水或糖水。同時,用刮痧板角部點按人中穴,力量宜輕,避免重力點按後局部水腫。對百會穴和湧泉穴施以瀉刮法,患者病情好轉後,繼續刮內關、足三裏。采取以上措施後,暈刮可立即緩解。
在刮痧時注意以下問題,可預防暈刮。如對空腹、熬夜、疲勞、大渴的患者,不要對其刮痧,應先令其進食、休息、飲水後再予刮拭。並要注意刮拭手法,如患者體質虛弱、出汗、吐瀉過多或失血過多等虛證,采用了瀉刮手法,即容易出現暈刮。刮痧的時間不應超過25分鍾。同時,在刮痧過程中,施術者要精神專注,並善於察顏觀色,及時詢問患者的感覺,及時發現暈刮的先兆。一旦有不適情況應及時糾正或及早采取處理措施,完全可以防止暈刮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