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附錄 掌握竅門,一學就會(1 / 2)

刮痧前應該做的準備工作

選擇刮痧板:刮痧治療的效果取決於施術者刮痧的力度是否到位,選擇好合適的刮痧板,才能達到治療效果。

選擇刮痧介質:刮痧介質種類繁多,作用於人體的效果也不一樣,並且,不同部位、不同病症對介質的要求也不同。如麵部刮痧,宜選用按摩精華油、調理液等為刮痧的潤滑劑,這樣才能起到對麵部皮膚的保護作用;如對熱症進行刮痧治療時,應選取有清熱解毒作用的刮痧油等。這樣可以方便醫師的操作,促進疾病的痊愈。

消毒準備:消毒工作可分為三步。第一步給患者消毒,將醫用棉球蘸75%的酒精,擦拭患者需要刮痧的部位。第二步刮痧工具的消毒,刮痧前應用75%的酒精進行消毒,刮痧後,應同樣對刮痧工具進行消毒,再用紗布包好擱置在一個穩妥的地方。第三步是操作者自身的消毒,在操作前先洗淨雙手,再用75%的酒精擦拭。以上消毒方法,除了使用酒精對刮具進行消毒外,還可以使用1:1000的苯紮溴銨溶液進行消毒。

患者的放鬆準備:刮痧前,應讓患者休息10分鍾左右,可緩解疲勞、消除緊張情緒,有利於刮痧治療。對初次刮痧、精神緊張、對痛敏感的患者,應先向患者介紹刮痧常識,以消除其緊張情緒。

正確選取穴位:正確選取穴位,是實現治療方案、達到預期效果的關鍵。如果穴位選擇不準確,治療效果會大打折扣,並有可能增加患者的痛苦。一般情況下,在定位穴位時,應本著“寧失其穴,勿失其經”的原則,因為刮痧的作用麵積相對較大,並不像針灸那樣嚴格,選對經脈比穴位更重要。

辨證施術:臨床上患者的病情是千變萬化的,病情有輕有重,病性有寒有熱、有虛有實,所以施術者在臨症視疾時,首先要分清疾病的虛實寒熱,輕重緩急,根據疾病的具體情況辨證施術,選擇合適的部位(由點到線再到麵,或是由麵到線再到點)、方法(具體選擇平刮法、斜刮法、橫刮法、豎刮法和邊角刮法等)、力度、次數、時間等。

刮痧治療的順序和方向

在進行刮痧治療時,應根據人體不同部位生理解剖特性、病症的特殊需要來選擇刮痧方法。另外,在刮拭時,刮拭的順序和方向也非常重要。

整體刮拭的順序是自上向下,按照頭頸部-脊柱及其兩側-胸部-腹部-四肢部-關節的順序進行刮拭。在刮拭關節部位時,根據其相應結構,可用點揉和按壓手法。如果需要配合經絡腧穴刮痧時,也應按照先上後下,由內到外的順序進行刮拭。對同一部位,要先刮陽經,再刮陰經,從左到右的進行刮拭。同時,對任何疾病刮痧治療時,均可以先刮拭頸背部,然後再刮拭其他經脈線以及患處局部。撮痧、挑痧也可以按照上述順序進行。

在刮痧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同一部位的經穴刮拭完畢後,再進行另一部位的經穴的刮拭;盡量減少患者穿脫衣服的時間;患者應保持舒適體位,應使刮痧部位處於放鬆的狀態下,這樣才可以配合刮痧治療;施術者的姿勢要注意隨時調整,注意保持合適的位置、步態、姿勢,以有利於施術者的發力和持久操作。

刮痧的時間和間隔

刮痧的時間:用平補平瀉或瀉刮手法進行刮痧治療時,每個部位一般刮拭時間為3~5分鍾;用補刮手法時,每個部位刮拭時間為5~10分鍾。通常每次選擇3~5個部位刮拭。冬季或天氣寒冷時刮痧時間宜稍長,夏季或天氣熱時則刮痧時間宜縮短。

刮痧間隔: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處進行再次刮拭出痧。再次刮痧時間需間隔3~6天,以皮膚上痧退為標準。

刮痧的程序

第一步準備工具與用品。仔細檢查刮痧用具,邊緣是否光滑、邊角鈍圓、厚薄適中、有無裂紋及粗糙。

第二步讓患者做放鬆。消除患者緊張心理,以便取得患者的積極配合。

第三步選擇相應體位與部位。根據患者的病情,確定治療部位,選擇合適的體位。

第四步塗抹刮痧潤滑劑。在要刮拭部位均勻塗抹刮痧潤滑劑,用量宜少不宜多。因為,刮痧潤滑劑用量多時,不利於刮拭。如果做保健刮痧或刮拭頭部,可不用刮痧潤滑劑。

第五步刮拭。刮拭時靈活運用腕力、臂力,用力要均勻,適中,由輕漸重,不可忽輕忽重,以患者能耐受為度。忌用蠻力。並要順一個方向刮,不要來回刮,以皮下出現輕微紫紅或紫黑色痧點、斑塊即可。刮拭的按壓力要深透深層組織。刮拭麵要盡量拉長。

第六步刮拭後處理。刮完後,擦幹皮膚,讓患者穿好衣服,適當飲用一些薑汁、糖水或白開水,促進新陳代謝。

刮痧的禁忌證

以下人群不適合刮痧治療:

有出血傾向的疾病,如糖尿病、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血小板減少症的患者。這些患者一般不要采用刮痧治療,因為刮痧容易導致有出血傾向的病人大麵積皮下出血,從而形成淤斑,且很難被吸收。若出血不止還會造成失血性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