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定位(1 / 2)

作為一個人,一個打算在好萊塢混的人,一個打算在好萊塢混的重生人士。邁特李覺得應該有一個清晰的自我定位。

首先,邁特李對著鏡子看了看年輕了幾歲的臉龐,一個明顯的東方式麵容。看起來不是混血。應該是純華裔吧。

18歲的略帶幼稚(在李銘看來)的臉龐,看起來也不是很帥。自己式著做了幾個表情,感覺也不怎麼樣。

看來演員是很難當成的。

導演,唉,這也不是一個容易的事。那些重生的導演要麼是天朝的n流導演重生的,要麼也是一個演繹學院的學生。作為一個工科生,也沒有那麼牛弊的實力去導演一部電影。

編劇肯定是要作的,你看,重生的最大金手指不就是未來的記憶嗎?

還有一個對電影也是至關重要的角色——製片人。製片人(Producer)一般指影視劇製片生產製作人。全權負責劇本統籌、前期籌備、組建攝製組(包括演職人員以及攝製器材的合同簽訂)、攝製成本核算、財務審核;執行拍攝生產、後期製作;協助投資方國內、外發行和國內、外申報參獎等工作。製片人是劇組的主宰,攝製組的最高權力者,既有權決定聘用優秀成員,也有權開除在劇組違紀行為的成員。從片子的行成到片子的上映,是全片貫穿的核心。也有的影視公司的老板或投資方在影視劇中屬名製片人職務。

這是百科上的解釋,在邁特李看來,製片人的角色可是與他的定位一致的。你看從一部電影開始,也就是找題材,然後找編劇製作成劇本,然後再找投資——也就是拍攝費用,再然後就是找團隊拍攝,表演,剪輯等,最後就是聯係發行公司發行。

這與重生者的一開始發展一樣一樣的啊。

作為一個製片人可能很累,尤其是在好萊塢的獨立製片人。

像這樣的人有很多,說幾個出名一點的好萊塢獨立製片人吧。像斯皮爾伯格一開始也是一個獨立製片人,他就經常想打破好萊塢6大傳媒集團的壟斷,因此回來他與另外兩個同伴建立了夢工廠電影公司。不過他顯然小看了6大傳媒集團,最終他的夢工廠也隻能是被破產收購。還有那些低成本的電影,這些一般都是獨立製片人創作的,像取得高票房的像是《女巫布萊爾》該片由ArgentinaVideoHome發行,1999年上映,拍攝預算60萬美元,票房2.483億美元,利潤20000倍。還有《鬼影實錄》該片派拉蒙影業公司發行,2009年上映,拍攝預算1.5萬美元,全球票房1.97億美元,利潤655000倍。它隻是由派拉蒙發行並不是派拉蒙投資拍攝的。一般獨立製片人將電影影片做好後就會去找電影發行公司談判,然後由他們發行。還有很多這樣的電影《這個男人來自地球》等等,都是獨立製片人製作的。

這裏說一個關於獨立製片人的一個小故事。在2002年的時候,猶他州鹽湖城的雷恩·威廉姆斯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人物。他的主要職業是拍攝喜劇短片兼做劇本作家,有時充當商業廣告片的導演。威廉姆斯沒有固定住所,沒有汽車。他朝思暮想的就是將自己的劇本變成自己的電影。為了推銷這個電影故事,威廉姆斯特地給他在電影節認識的一位女朋友打電話,吹噓他的電影劇本《阿比·辛格》(ABBYXINGER)。

他的女朋友雖然感到這個設想有些荒唐,不過確實獨出心裁。威廉姆斯打算在商業化程度達到極點的好萊塢開創新世紀獨立製片人的天下。他的目標相當明確,不花費多少金錢,將好萊塢的大牌明星弄到一塊兒,給他的影片義務幫襯一下,製作出一部獨立影片。辦事幹練的威廉姆斯馬上采取了行動。他招呼了他的朋友、猶他大學戲劇學院畢業生科林特·帕爾默,借來了一部電影機,再拉上他們的幾位朋友,獨立製片單位就開張了。科班出生的帕爾默在影片中扮演了一位專門挑選演員的星探。這位老年星探過分沉溺於宗教,最終鬧得幾乎精神分裂。這樣,影片《阿比·辛格》的雛形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