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慶的驚人之舉得到了台灣有識之士的支持,他很快籌集到足夠的資金創建了一座規模可觀的塑膠加工廠,並更新了塑膠廠的設備。
塑膠加工廠投產後,兩廠互補的生產優勢立即大放異彩。王永慶獨占了台灣的塑膠市場,無人可與他匹敵。受此啟發,王永慶發現塑膠業與木材業結合,市場更為廣闊,於是他又先後建立了“新茂木業有限公司”、“台灣化學纖維有限公司”,開始生產新穎、別致、利潤大的特種工業品。1973年,世界性石油危機中斷了台塑基礎原料的供應時,王永慶果斷地在海外投資建成全球最大的輕油裂解廠,使自己的台塑集團再不為基礎原料的供應而擔心。
目前,王永慶的台塑集團擁有4萬員工,總資產近40億美元。
麵對著事業中的“轉變”,當你因為某些客觀條件的限製而感到力不從心的時候,是沉著冷靜,越挫越勇,還是自亂陣腳,望而卻步,這是一個人能否成就大業的分水嶺。
王永慶在事業低潮期表現出的膽識與氣魄,使他成為名震海內外的台灣“塑膠大王”。正是堅韌的毅力和百折不撓的精神,才使他立於今天的不敗之地。
《孫子兵法》與處世——張學良處變不驚
1928年,張作霖在直奉戰爭中作戰失敗,由北京乘火車退往東北沈陽。由於張作霖未能滿足日本侵占滿蒙的全部要求,日本帝國主義對張作霖極為不滿,決心除掉他。4日清晨,張作霖乘專列經過京奉路和南滿路交叉處的皇姑屯車站時,被日本關東軍預埋的炸彈炸死。
6月4日,恰巧是張學良的生日,這天,他正和楊宇霆、孫傳芳及軍團部高級幕僚們在北京的寓所萬宇廊聚會。接到奉天密電,得知父親被炸的消息後,張學良悲痛欲絕。他知道事關重大,絕對不能慌亂,故表現得十分鎮定。此後十幾天,他所采取的一係列措施,充分表現了張學良處變不驚的個性。
首先,張學良同楊宇霆等人進行商議,將所轄部隊的撤退細節一一作了妥善安排,並把自己的軍團部安全撤退到灤縣。然後,他把軍團的指揮權交給楊宇霆,自己則秘密地從灤縣乘車,啟程返回奉天。為了遮人耳目,防止日本人再搞陰謀加害自己,他特地剃了發,換上灰色的士兵服裝,化裝成夥夫模樣,乘坐普通的悶罐軍車,安全回到奉天帥府。
張學良回奉天後,見到父親被炸的慘狀,傷心至極,號啕大哭。但由於他剛到東北,一切事情均未安排妥當,如果消息外露,可能會引起動蕩和混亂,日本人則會乘機混水摸魚。張學良忍住悲痛,決定保密不發喪,對外隻是謊稱張作霖雖然被炸受傷,但並無生命危險。他嚴禁閑雜人員進入張作霖臥室,每天仍令廚房給張作霖“開飯”,令醫生給張作霖“換藥”等等,不露一點破綻。日本人雖然多次派人設法打聽,但都被巧妙應付過去。張學良將各方麵的事情都作了精密安排之後,才於6月21日正式給父親發喪。7月4日張學良子繼父業,任東北保安司令。
日本人本想通過製造皇姑屯事件,除掉對其已無大用處的張作霖,趁張作霖死後引起的混亂,攫取更大更多的權益。他們估計年輕氣盛的張學良可能會急於為父報仇,而使東北陷入混亂,日本就可趁火打劫,出兵東北,用武力徹底解決問題。哪知張學良竟能如此處變不驚,平靜地處理了這一突發事變,穩定了東北局勢。張學良以自己的智慧挫敗了日軍的陰謀,擺脫了危機。
日本人炸皇姑屯事件,中外震驚,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少帥張學良的身上,因少帥、東北及中日關係的敏感性,一個很小的舉動都會引起軒然大波。此時的張學良可謂有“大將風度”,麵對家仇國恨,仍不動聲色、從容不迫,穩妥安排好大局,顯示出他極高的個人修養與沉穩的個性,在此大事故中的不驚不慌,確實是人中英傑。
其實,生活中每個人都需要有一點氣量從容的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