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物極必反(2 / 3)

毛澤東接到邀請電後,立即派周恩來、秦邦憲、葉劍英等人於12月16日黃昏趕到西安。當天晚上,張學良跟周恩來談了自己的想法,周恩來肯定了張學良的主觀動機,然後說:“捉蔣是件大事,蔣介石的實力還照舊保存著,處理蔣要慎重。現在,西安有兩種前途,一種變好,一種變壞。殺了蔣,不但不能停止內戰,反而會爆發更大內戰,不但不能抗日,反而給日寇提供了機會。”張學良完全讚同周恩來的看法。

第二天下午,周恩來與楊虎城會談。楊虎城說:“共產黨與國民黨是敵對政黨,地位是平等的,當然可戰可和,我們是蔣的部下,放掉他,我們的處境就會很危險。”周恩來說:“捉蔣就是為了抗日,殺了他,引起內戰,日本人巴不得這樣做,豈不是事與願違?當然,釋放蔣介石,應該有條件。”經過周恩來的再三勸說,楊虎城從民族大義出發,也同意釋放蔣介石。

蔣介石被捉後,宋美齡先派英國人端納將何應欽的陰謀告訴了自己的丈夫,隨後,又親自與宋子文去西安看望蔣介石。周恩來與宋美齡等人經過縝密協商後,終於達成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六項協議,然後在張、楊和宋氏兄妹的陪同下,會見蔣介石。蔣介石一聽共產黨代表來了,害怕殺掉他,連說:“不見!不見!”待見到是周恩來時,才尷尬地站起來打招呼。

周恩來嚴肅地說:“蔣先生,你違背孫中山先生的遺囑,十年來犧牲了千百萬中國革命者,我的頭也是從你的刀底下滾過來的。這些,現在都不去說它了,我們大家一起抗日吧!”

蔣介石像是在懺悔,說:“我後悔了,殺人太多了。”

周恩來說:“我們不是來算舊賬的,隻要蔣先生能接受張、楊兩將軍的意見,改變以前的錯誤政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共產黨不僅主張放蔣先生回南京,而且支持蔣先生統一領導全國抗戰。”

蔣介石在沉默片刻之後,終於完全同意了“六項協議”。

“西安事變”得以和平解決。

“將者五危”越是在關鍵、危機重重的時刻,越容易使將領深陷其中。因此,在這時,將領們要時刻想到自己關係著民族、國家的命運,冷靜自若,有大將風範,才能扭轉乾坤。

我黨領導人的沉穩冷靜、大局為重的風範促成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粉碎了日本帝國主義者“製造內亂”的陰謀,促進了“逼蔣抗日”方針的實現。

《孫子兵法》與經濟——塑膠大王成大業

台灣塑膠大王王永慶被人稱為台灣的“經營之神”。

王永慶出身貧寒,靠當米店小老板起家,積累了一筆財產。20世紀50年代,台灣政府意欲發展塑膠工業,並派懂化學工業的企業家何義出外考察。何義考察回來後,認為在台灣生產塑膠,根本無法與日本競爭,悄然隱去。此時,王永慶對塑膠還一竅不通,但他認為台灣島各地都有燒堿生產,可為塑膠的生產提供豐富的氯氣資源,而且,塑膠市場前景不可估量。1954年,王永慶排除各方幹擾,與人合作,創建了台灣第一家塑膠公司。

王永慶的塑膠公司以月產100噸的速度投入批量生產,但台灣的月需求量隻有20噸,產品大量積壓。股東們擔心自己的投入會白白拋人大海裏,相繼要求退股。王永慶狠狠心,傾盡家產,購下所有產權,獨家經營。他的對策是:增加產量,降低成本和售價,吸引更多的海內外客戶。

但是,市場上的日本產塑膠粉不比他的差,價格也便宜,王水慶的產品在倉庫裏堆積如山。“難道真的像何義預言的那樣,隻有死路一條?”王永慶被逼上了絕路,他也曾想把產品運出,但台灣不過是一個孤島,遠程運輸,昂貴的費用就掏不起。看來,出路還隻能在台灣島上。

“再建一個塑膠加工廠!”換句話說,就是:我就是市場。他把塑膠“賣”給自己的塑膠加工廠,然後出售塑膠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