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知迂直之計者勝。
——《孫子兵法·軍爭篇》
香餌之下,必有死魚。
——《黃石公三略·上略》
利用人類貪婪的心理,往往可以使敵人上當,並進而殲敵。
利之所在,敵所必爭,敵不欲戰,則誘之以利,敵人貪於得,必來而戰。貪於得利,則疏於計害,或設伏以邀之,或以近待其遠,或以佚待其勞,或以飽待其饑,或以重待其輕,或以守待其攻,或分其兵而弱之。如此,則敵受其害,我得其利。
大兵法家孫武子教導說:
照一般用兵的規律,從大將軍受領國君作戰命令起,經過動員民眾、組織軍隊,到進入戰鬥位置與敵軍對陣相持為止,這中間最難的事情,莫過於軍爭——爭得戰鬥的有利條件而軍爭中最難的地方,又在“以迂為直”、“以患為利”,就是如何變曲線為最短、走彎路成捷徑,把禍患當條件、吃小虧占大利。
有意識地采取間接的方法,走曲線繞彎路,避開正麵的障礙,減少直接爭奪的衝突,淡化目標的重要性,使敵人迷茫、猶疑、麻痹,並給出利益轉移敵人的注意力,誘使它脫離預定軌道能比敵人後出發,又比敵人先到達,這就是懂得“迂直之計”——曲線與直線誰更短、彎路與捷徑誰更快的辯證法。
用兵,這一物質運動的總規律就是:靠欺詐而存在,因利益而行動,以分開或集中作為變化的最基本形式。
所以先找到“以迂為直”方法的一方,軍爭勝。這就是軍爭的定律。古兵書《軍政》上說:“用語言指揮聽不到,所以設置鑼鼓;用動作指揮看不見,所以設置旌旗。”
但是,無論多麼嚴整的團隊,隨著戰鬥的持續,隊伍的士氣——戰士的精神鬥誌、競技狀態和將軍的心智決心,總會發生變化動搖,此時稍加以恰當的外力作用,就能使士氣喪失、決心崩潰,從而使團隊本身變得不堪一擊。所以,麵對嚴整的敵人團隊,不要急於硬打,宜從士氣決心入手,不打實體打精神、不擊有形擊無形。——這就是“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的間接戰原理,也是“以迂為直”的軍爭原理。
以迂為直的戰略告訴我們,不付出哪來得收獲?魚和熊掌是不能兼得的。
釣魚就需用釣餌,先讓魚兒嚐到一點甜頭,它會上鉤;敵人占了一點便宜,才會入圈套,吃大虧。公元前700年,楚國發兵打絞國(今湖北鄖縣西北),大軍行動迅速。楚軍兵臨城下,氣勢旺盛,絞國自知出城迎戰,凶多吉少,決定堅守城池。絞城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楚軍多次進攻,均被擊退。兩軍相持一個多月。
楚國大夫屈瑕仔細分析敵我雙方的情況,認為絞城隻可智取,不可力克。他向楚王獻上一條“以魚餌釣大魚”的計謀。他說:“攻城不下,不如利而誘之。”楚王向他問誘敵之法。屈瑕建議:趁絞城被圍月餘,城中缺少薪柴之時,派些士兵裝扮成樵夫上山打柴運回來,敵軍一定會出城劫奪柴草。頭幾天,讓他們先得一些小利,等他們麻痹大意,大批士兵出城劫奪柴草之時,先設伏兵斷其後路,然後聚而殲之,乘勢奪城。
楚王擔心絞國不會輕易上當,屈瑕說:“大王放心,絞國雖小而輕躁,輕躁則少謀略。有這樣香甜的釣餌,不愁它不上鉤。”楚王於是依計而行,命一些士兵裝扮成樵夫又無楚軍保護。他們三三兩兩進山,並無兵士跟隨。絞侯馬上布置人馬,待“樵夫”背著柴禾出山之機,突然襲擊,果然順利得手,抓了三十多個“樵夫”,奪得不少柴草,一連幾天,果然收獲不小。見有利可圖,絞國士兵出城劫奪柴草的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