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故事,老師對他的學生說:“我希望你們全班同學都記住這樣一句座右銘:‘給別人的要多,得別人的要少’。”
“對,老師!我爸爸正是這樣做的。”一個男孩子大聲說。
“啊,你父親是幹什麼的?”
“拳擊家!”男孩子響亮地回答。
我們的人生是由一連串大大小小的決定銜接而成的。從小時候我們的父母開始選擇,讓我們去甲幼兒園好,還是乙幼兒園好,不久,又為了上公辦學校還是進私立學校的問題煩惱不已。上大學也不知到底要選文法商或是理工農醫,而畢業時又麵臨工作地點的抉擇,到底是去甲公司還是去乙公司。
日常生活中也一樣,小到中午吃飯還是吃排骨麵,大到如煩惱著要買什麼樣的家具和車子。連結婚也是,一直徘徊在美女甲小姐和溫柔的乙小姐之間,被迫選擇其中一個,而通常在選擇之後又會高歎“完了”並後悔不已。
人所做的每一個決定,主要是依據權衡得失的結果,然而很多人往往見便宜就想得,生怕自己吃一丁點虧,這樣一來使自己的路越來越窄,也很難有大便宜到手。
黑白經認為:從客觀的角度說,一個人隻要願意吃小虧、敢於吃小虧,不去事事占便宜、討好處,日後必有大“便宜”可得,也必成“正果”。相反,要想“占大便宜”,則必須能夠吃小虧,敢於吃小虧,這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規律。那種事事處處要占便宜的人,不願吃虧的人,到頭來反而會吃大虧。這也是為許多曆史經驗和先人後事所證明了的。
就拿鄰居相處這個我們常常遇到的事來說,人與人之間沒了成見,彼此和睦的時候,雞毛蒜皮,大家可以付之一笑。而一旦有了成見之後,言者無心,聽者有意,簡直會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對方關門重了,咳嗽的聲音大了,洗衣服的水流過來了,往往都是惹你生氣的根源,因為你會把這些事統統看作是故意的。
鄰居相處,小小的誤會在所難免,但千萬別憑一時意氣,吵開了頭。爭吵一旦開始,以後就處處都是吵架的資料,結果就會鬧得雞犬不寧,成為生活上的一大威脅。遇事忍一口氣,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忍耐一時並不難,而且以後的好處是無窮的。
“吃小虧占大便宜”初聽起來似乎是有些不道德,可如果鄰裏之間互相謙讓,都舍得吃點小虧,維持了大好的生活環境,又何樂而不為呢?
這裏主要強調了一種更高一級的勝利策略,因為我們不可能事事爭強,處處占上鋒,所以我們可以主動地吃上幾個輕拳,而把出重拳的主動權抓在自己手裏。
因為,這種放棄、讓步、“吃小虧”,往往並不一定是為了達到某一個更高的目標,而常常是出於另一種原因,一種預測到、也了解到自己不可能獲得自己所有應該獲得的機會和利益的明智。既然如此,我們又何必煞費苦心地去爭、去比、去要呢?我們反正是要失去一些的,那麼,把這種必然性的東西駕馭在自己的主動權之下,豈不是更好嗎?這本身就已經是占了大便宜。因為不懂得這樣做的人,表麵上看,可能爭上了他碰到的各種機會,但實際上他由於完全陷於已有的機會中,則不能不失去後來的各種機會的選擇。相反,能吃小虧的人則始終把這種主動權操在自己手中,盡管失去了一些機會,但也無妨大事。
在殘酷的競爭中,成功者懂得不能因小失大,有時暫時犧牲掉一些利益,換來的卻是驚人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