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要撿軟柿子捏(2 / 2)

周鄭糸需葛之戰,鄭國軍隊正是將攻擊點選擇在敵方兵力薄弱的兩翼,致使周軍的兩翼都發生了潰逃,鄭軍再集中兵力合攻天子的中軍,周軍遂全線崩潰,鄭軍從而取得了勝利。這一戰鬥的具體情況是:

周天子東遷以後,在周東遷過程中出過大力的鄭國與王室的關係相當親密。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周王室與鄭國的關係卻出現了裂隙。後來,隨著這個裂隙的逐漸發展擴大,竟然導致雙方以交換人質來謀求暫時的和平相處,而且即使如此,也並沒有阻止雙方關係的進一步惡化。惡化的結果是,雙方由交質變為交惡,雙方不得不兵戎相見,終於引發了一場使周天子地位大降的戰鬥。

周桓王十三年(前707年),王朝奪取了鄭莊公在王室的全部權力。鄭莊公一怒之下,也不再去朝見天子。這年的秋天,周天子發動諸侯各國,組成由天子率領的聯合軍團,聲勢頗大地征討鄭國。鄭莊公則親自率領軍隊抵禦。

周天子親自帶領他的禦林軍為中軍,卿士虢公林父率領由蔡國軍隊和衛國軍隊組成的右軍,周公子黑肩則統率由陳國軍隊組成的左軍。三路大軍成品字形,中軍居前。

麵對周天子親率大軍來征討,鄭公子子元建議鄭莊公也分設左方陣以抵擋蔡國和衛國的軍隊,設右方陣以抵擋陳國軍隊。他進而說:“陳國現在正處於內亂,它的軍隊也就沒有心思作戰;如果我們先衝擊陳國的軍隊,它一定首先混亂潰逃;周天子如果顧及已經潰敗的陳國軍隊,他的軍隊陣容也必定發生混亂。蔡國、衛國的軍隊在如此局勢下支持不住,也一定逃走。這樣,我們就可以集中全力攻擊天子的中軍,並一定能取得成功。”鄭莊公聽從了子元的建議。遂以曼伯為右陣主將,祭仲足為左陣主將,原繁、高渠彌統率中軍拱衛自己,布置成魚麗之陣。這魚麗之陣前邊有50人組成的偏,後邊有五人組成的伍,以靈活的伍去鎮補偏之間出現的縫隙,從而使陣形不致出現大的漏洞。

雙方在糸需葛(今河南長葛北)展開了大戰,鄭莊公對右、左方陣說:“大旗舞動以後,你們就擊鼓出兵攻擊。”雙方一經接觸,周軍的左右兩翼蔡國、衛國、陳國三國的軍隊果然一起潰逃,周天子的中軍也因此而一片混亂。鄭國的右、左方陣各自完成任務後,又與中軍會合,共同攻擊天子的中軍,周軍大敗。在一片混戰中,鄭國的祝聃一箭射中了天子的肩膀,周天子受傷後繼續指揮軍隊退卻,聯軍失敗撤退了,鄭莊公也就命令軍隊不要追擊了。

祝聃則請求乘勝追擊,鄭莊公說:“君子不可以逼人太甚,何況這是天子,就更不能欺淩了。我們隻是自衛,國家完好無損,就已經足夠了。”當天夜晚,鄭莊公派祭足到周軍中慰勞周天子,並慰問他左右的隨從。

這一戰雖然發生在孫子以前,卻符合孫子所謂的“勝於易勝”的用兵法則。這說明,《孫子兵法》正是總結了前人的戰爭經驗。並論述了用兵作戰要先為自己創造不被敵人戰勝的條件,以等待敵人可以被我戰勝的時機,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孫武認為:戰爭的勝負決定於敵我雙方力量的大小,要想戰勝敵人,就必須在力量的對比上使自己處於絕對優勢,造成一種迅猛不可抵擋之勢。除此之外,還要等待敵人可以被我戰勝的有利時機,善於抓住敵人的弱點,這樣,就能輕而易舉地戰勝敵人。

孫武認為,要在作戰中取勝,必須善於對待攻和守的問題。兵力不足就防守,兵力有餘就進攻。防守時要十分嚴密地隱蔽自己,進攻時要打得敵人措手不及。這樣,就能達到“自保而全勝”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