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要撿軟柿子捏(1 / 2)

測於敵者,避實而擊疏,測於敵之測我者,現短以致長。

——《兵經百篇·測篇》

兩強相鬥,誰能避開對手的強點而攻擊其弱點,誰就取得了主動權。

孫子十分重視軍事行動中的態勢,並有一篇名《勢》,專門說明態勢問題。其中講到:計謀有利並且得到執行,才可以去製造有利於我方的軍事態勢,用來輔助出兵國外後的行動。軍事態勢,就是利用自己的優勢而製造權變。在後世兵家那裏,高明者總是利用一切機會,製造有利於自己的軍事態勢;在自己一方諸種條件有利的情況下如此,在自己不利的情況下更是積極地製造有利的態勢,才有可能化不利為有利,變被動為主動。態勢的製造,體現了孫子一貫主張的要時刻掌握主動權。這一原則,在後來的軍事家那裏,都有精彩的表現。

漢朝大將韓信掌握主動,而取得全麵勝利。

在楚漢戰爭中,漢高祖三年(前204年),劉邦在與項羽的較量中,遭受到了一連串的軍事失敗。韓信在這樣的形勢下,就向劉邦提出了他的作戰方略:“請大王允許我率領一支軍隊,我將北取燕、趙,然後再向東攻擊齊地,然後就可以向南方用兵去阻斷項羽楚軍的糧道。如果這幾步計劃都能實現,我就可以向西和大王您相會與滎陽(今河南滎陽)了。”劉邦遂給韓信3萬人馬,讓韓信和張耳去實現韓信的方略。

韓信與張耳領兵越過太行山,進攻趙國。井陘口一戰,韓信以3萬人馬全殲趙國20萬大軍,俘獲趙王歇,陳餘被殺。起初,趙國謀士李左車建議陳餘分出一支軍隊去阻斷韓信的糧道,沒有被采納。韓信在攻擊趙軍的同時又在軍中下令,不準殺害趙國的謀士李左車,並高價懸賞,有能生得李左車得獎賞千金。

結果,李左車被韓信的兵卒俘獲來了。韓信親自為他解開繩子,並請李左車上座,以師禮對待,進而向李左車詢問攻燕伐齊的策略。李左車在推讓一番後,就分析了韓信軍隊在目前情況下的利弊長短。他說:“將軍您自渡西河以來,俘獲魏王,擒夏說,再一舉攻下井陘,不到一天又殲滅趙國20萬大軍,俘趙王,斬殺成安君陳餘。一連串的勝利,使將軍您名聞海內,威鎮天下,天下的農民沒有不停止耕作的,整日美衣甘食,苟且度日,深恐性命朝不保夕,因此,人們都側著耳朵聽從命令,等待您的安排。這種形勢,就是將軍您的長處。然而,將軍您的部隊經過多日征戰,人馬已經疲憊到了極點,其實很難再使用他們打仗了。現在將軍您企圖帶領疲憊到極點的兵卒,停頓在燕國堅固的城池下,如果作戰,我恐怕您的兵力不足,不能攻下燕國的城池,您的兵勢就受到影響了。一旦曠日持久,您的軍糧也就麵臨用完的危險,而燕國卻不歸服,齊國也一定在自己的國境內戒備森嚴。燕國和齊國您攻不下來,那麼劉邦和項羽的爭鬥就分不出高下。如果是這樣,就是將軍您的短處。我雖然愚笨,卻認為您再出兵燕國也太過分了。所以善於用兵的不以自己的短處攻擊敵人的長處,而是以長擊短。”

韓信進一步詢問計策,李左車說:“現在為將軍定計,不如按甲休兵,先鎮撫平穩趙國,安撫孤幼,取得人心,這樣的話,百裏以內的人就帶著牛和酒來慰問您的軍隊,再向燕國方向用兵,後派遣一個能言善辯的人,去給燕國奉送上一封信,表明您的優勢,燕國一定不敢不聽從。燕國服從您了,再派遣使者向東去說服齊國,齊國也一定聞風而服從;此時,就是再有智謀的人,也不知如何為齊國出謀劃策了。如果這樣,天下的大事就可定下來了。用兵有所謂先聲奪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韓信聽從了李左車的建議,派使者到燕國,燕國立刻就歸順了。

孫子對於如何作戰而獲取勝利,向來是主張走最簡捷、最容易、既省時又省力的路徑。孫子提出了許多製勝的方法,這些方法既有鬥智的,也有鬥力的。“勝於易勝”是他總結前人戰爭經驗而得出的一個有效戰法。古代所謂善於戰鬥的人,是取勝於容易被戰勝的對手。一場戰爭的發生,雙方都有許多易於被對方攻擊的地方。那麼,如何戰勝對方呢?這就需要迅速判明對方的最薄弱環節,從對方的薄弱處發起攻擊,這是一條製勝的原則。俗話說:吃柿子吃軟的。其實,打擊敵人也要打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