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元率領大部隊趕到,聽了先行官的報告,也大吃一驚,走到一個高地向城內眺望,見城內秩序井然,似有埋伏,心裏躊躇。他想到,鄭國與齊、宋、魯有盟約,眼下城內有埋伏,萬一不能取勝,齊、宋、魯援軍一到,前後夾擊,楚軍失利,臉上無光,嫂嫂會瞧不起自己。再說這次出兵,已攻下幾個地方,幾天之間,就打到鄭國都城,也算是打了勝仗,討好嫂嫂、炫耀武力的目的已經基本達到,還是見好就收吧!
於是,公子元連夜班師回國,又怕鄭軍追擊,命令所有營帳保持原樣,遍插旗子,也想擺一個空城計,疑惑鄭兵。
次日一早,叔詹登城遙望楚營,一會兒,便高興地叫起來:楚兵撤走了,大家不相信,叔詹指著遠處說:“凡是軍隊駐紮的營地,必定擊鼓壯威,以嚇駭鬼神。你們看那裏有飛鳥盤旋,證明營裏連一個人影也沒有了。我料定楚軍怕齊國援軍一到,被內外夾擊,連夜撤走了,還擺下一座空營計來迷惑我們哩!可惜的是,公子元會擺空營計,卻識不破我的空城計!”
西漢時期,北方匈奴勢力逐漸強大,不斷興兵進犯中原。飛將軍李廣任上郡太守,抵擋匈奴南進。
一天,皇帝派到上郡的宦官帶人外出打獵,遭到三個匈奴兵的襲擊,宦官受傷逃回。李廣大怒,親自率領100名騎兵前去追擊。一直追了幾十裏地,終於追上,殺了兩名,活捉一名,正準備回營時,忽然發現有數千名匈奴騎兵也向這裏開來。匈奴隊伍也發現了李廣,但看見李廣隻有百名騎兵,以為是為大部隊誘敵的前鋒,不敢貿然攻擊,急忙上山擺開陣勢,觀察動靜。
李廣的騎兵非常恐慌。李廣沉著地穩住隊伍:“我們隻有百餘騎,離我們的大營有幾十裏遠。如果我們逃跑,匈奴肯定會追殺我們。如果我們按兵不動,敵人肯定會疑心我們有大規模的行動,他們決不敢輕易進攻的。現在,我們繼續前進。”到距離敵陣僅二裏地光景的地方,李廣下令:“全體下馬休息。”李廣的士兵卸下馬鞍,悠閑地躺在草地上休息,看著戰馬在一旁津津有味地吃草。
匈奴部將感到十分奇怪,派了一名軍官出陣觀察形勢。李廣立即上馬,衝殺過去,一箭射死了這個軍官。然後又回到原地,繼續休息。
匈奴部將見此情形,更加恐慌,料定李廣胸有成竹,附近定有伏兵。天黑以後,李廣的人馬仍無動靜。匈奴部將怕遭到大部隊的突襲,慌慌張張地逃跑了。
李廣的百餘騎安全返回大營。
空城計是在交戰雙方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力弱的一方麵故意顯示自己虛弱不設防的弱點,使敵人反以為自己已有準備,而不敢貿然進攻,從而度過難關的一種計謀。
本來兵力空虛,又故意把空虛的樣子顯示在敵人麵前。使敵人不知底細,懷疑我有實力。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采用這種計謀,顯得更加奇妙。
在《孫子兵法》中也談到旌旗紛紜錯雜,戰鬥混亂,但指揮的法度不能亂;車馬廝纏混殺,守陣的圓形——指揮中樞的空間,要始終保證,才不會失敗。整治與混亂、勇敢與怯懦、強與弱,在危急關頭往往會發生逆轉——平時整治戰時可能會變混亂,平時勇敢戰時可能會變怯懦,平時強戰時可能會變弱,這就是“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的道理。
整治或混亂,關鍵看管理;勇敢或怯懦,關鍵看氣勢;強或弱,關鍵看表現。因此,一個善於調動敵人的高手,會根據敵我雙方的實力,作出相應的判斷,來決定我方應采取的應變措施,是應該退避,還是應該威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