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把感覺回放,前秦軍在敗後聽到風聲鶴唳都認為是東晉軍追來,那麼在河中間時他們的感覺也一定是魚躍鳥飛都認為是東晉軍殺來。因為人的感覺在不斷變化中有個連慣性,比如如果你晚上做了噩夢,夢後仔細回想,白天也一定有個不大不小的噩夢般的感覺,前後相連。
人無法與天抗衡,前秦軍南下侵略不得人心,作為北方兵的他們無法迅速適應水戰,種種這些都表明前秦軍違反天道,謝安故以天道克之。
為什麼“半濟而擊之”容易勝,而不是“始濟”或“已濟”?理如上述,就是要誘敵深入,讓他走到最危險的地方來好實施最有效、最徹底的打擊。
如果是“始濟”,那敵方還有退路。
如果是“已濟”,那流水之力已失效。
所以要取中,在敵人“半濟”時進攻。
《論語》上孔子說“中庸之德”,意思與此相通,都有做事要取中的意思。
“中”就是中心、核心、樞紐,掌握“中”就可以牽一發而動全身。
“中”就是夾角,就是峽穀,“中”的空間最小,但受力最大,因此最容易實施打擊。
我們應把任何一件事看作或者剛進行一半,或者已完成,這才是我們做事應有的洞察力與方法。事物在流動,當你認為某事剛發生時其實已經發生很久了。高明的狙擊手射擊時如果要打人的頭,他就會往對方跑動的方向射偏半個頭或一個頭的位置,這樣才能擊中。刻舟求劍,記憶將會隨流水衝走而不得。
謝安指揮晉軍在前秦軍隊“始濟”時就準備打擊,以“半濟”而待之,所以不等對方到位時就前去,剛好加上路上的時間趕上對方“半濟”,進入最佳打擊的位置。
凡事提前一步,這樣就會加上趕路的時間恰到火候。等車時如果等車開到麵前人與車門正對時過去就會碰壁,因為車在停的那一下還會往前溜,我們要想對準車門上車,就應該站在比車門略前的位置才不會讓車門溜過去。
《易經》最後一卦是“未濟”,意思是“沒有完成”,表示這個世界還有缺陷,有待完成,這樣才會找到感覺,做事才現實,才能在“半濟”時取得成功。
“未濟”上說:“未濟,征凶。”意思就是不要還沒渡過河就去迎敵,那樣極凶險、易敗。如果號稱“大秦天王”的苻堅能早點看到《易經》上的這句話,他就不會與謝安在淝水爭天下了。
又比如花道,含苞欲放比盛開好。花一開就敗,隻有含苞欲放才是最高的花道。因為它又美,又長久,又包含未開、半開、全開三種境界。看一朵含苞欲放的花完全可以欣賞它全開的豐姿。
《孫子兵法》揭示的“兵道”與“花道”相同,那就是做事要以“未濟”而擊之,以“已勝”為未勝,讓自己處於等待狀態,而不是滿足狀態。月圓則虧,花開則敗,不如欣賞月牙下含苞欲放的花朵。我們為人處事千萬不可太盛,千萬不可太滿,千萬不可太完美,要處於上升狀態,不要處於全盛狀態。
《孫子兵法》全書精華合於老子的“無為”思想,指出做事要從“沒有”的地方取勝。
同時,《孫子兵法》全書精華合於《易經》的“未濟”思想,指出做事不可做太滿,要處於“未完成狀態”,才能完成既定事業與應對突發事件。
孫子必勝道以一個字概括,那就是“守”。善守者善攻,首先是做好了自己,然後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