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說這正符合兵家之戰略,深諳此術的苻堅可謂不愧為身經百戰的將領也。但不幸的是前秦軍半過河時馬上就遭痛擊,再一退,陣勢大亂,不可複止。謝玄、謝琰、桓伊等立即渡河向前秦軍發動猛攻。朱序見前秦軍陣勢混亂,在陣後高聲大喊呼:“秦兵敗矣!”前秦軍將士信以為真,四散奔逃,全線潰亂。苻融飛馬掠陣,想阻止前秦軍潰散,但坐騎跌倒,被東晉軍殺死。於是前秦軍大敗,自相踐踏而死者蔽野塞川,淝水為之不流。逃出戰場的前秦軍驚魂不定,聽到風聲鶴唳,都以為是東晉軍殺到,晝夜不敢歇息,一路風餐露宿,加以饑餓困凍,死者又十之七八。苻堅身中流矢,單騎逃回淮北。謝玄揮軍乘勝追擊,直至青岡(在今安徽壽縣西北30裏)。隨後,東晉軍收複壽陽,繳獲苻堅所用雲母車、儀服、器械、軍資、珍寶等多如山積,獲牛、馬、驢、駱駝等牲畜10萬餘頭。曆時4個月的淝水之戰遂以東晉勝前秦敗而告終。
當對方過河過一半的時候,我方利用流水進攻,就會讓他有去無回。
謝安定力天下第一,所以能成天下第一之功。在淝水之戰進行得如火如荼時,謝安正與朋友下圍棋。他不上戰場,他遙控戰場。謝玄、謝石、朱序等人已按他的布署進攻,他已知結果。凡事按程序來,就不會走樣。當淝水之戰勝利消息傳來,謝安隻是輕描淡寫地對朋友說:“小兒輩破賊矣!”
謝安指揮東晉軍隊贏得淝水之戰,完全是運用了《孫子兵法》的智慧。《孫子兵法》告訴他,要把對方“半濟而擊之”,他就趁前秦大軍過河過到一半時發起強勢進攻,果然得手。
有時我們要“靈活運用”古人智慧,有時則不能“靈活運用”,因為有時一靈活就走樣,所以要“照搬不誤”,這樣就不會走樣。當然,前提是當前情況與書中所述情況基本吻合。
為什麼在對方渡河渡到一半時就可以擊倒他?而不是剛渡河時,或渡過河時?這就是天道了。天人合一不能勝天,但能勝人。天人合一當然也包括與地合一,說完整也就是“天地人合一”。天之道包括地之道。河水在地麵運行,主要遵循地之道。地之道何謂哉?就是《老子》說的“高下相傾,前後相隨”。所謂“高下相傾,前後相隨”就是水往低處走,後浪推前浪的意思。
天道流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世界都在流動、消逝。這就是天道、地道與水道。
謝安指揮東晉軍隊以9萬敵90萬,打敗了前秦大軍,贏得了中國古代最輝煌的一場戰爭。
謝安製勝的兩大法寶一是罕見的定力,完全不畏強敵。前線在打仗,他在家裏下棋玩。
二是罕見的智慧,謝安完全使用《孫子兵法》的謀略,在對方半渡淝水時發起總反攻,以水製勝。
淝水也像所有的河一樣的,都在流動。
“半濟而擊之”的意思就是“流水製勝”。
從前有個年輕人,他想報殺父之仇,但硬拚沒有希望,忽然有一天他想通了,決定讓時間幫他報仇。敵人比他老,所以敵人比他死得快,敵人一死他的仇也就報了。這也是親手報的仇,因為他運用了自己的年齡作武器,時間成全了他。
與這個“用時間報仇”的年輕人一樣,謝安“用流水來製敵”,都體現了一種“借天道而製人道”的偉大智慧,比硬拚要高明萬倍。
當前秦大軍走到淝河的中間時,他們的心理狀態隨身邊流水的影響已緊張、危恐到了極端,這時候他們是最脆弱的,別說東晉軍隊殺來,就是一條魚跳起來也會把他們嚇倒一大片。這並非誇張,淝水之戰敗後前秦的殘兵敗卒一路逃竄,聽到風聲鶴唳無不感到是東晉大軍殺來了,這足以證明其恐懼感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