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絕水而來,勿迎之於水內,令半濟而擊之,利。
——《孫子兵法·軍爭篇》
敵人越水過來,等對方過河過到一半時我方發動攻擊,利用敵方不在狀態時擊倒它。
《孫子兵法》中“未濟之道”講述的是讓對方放馬過來,利用對方半渡未渡、最不在狀態時擊倒他。
“絕水”就是越水,“半濟”指半渡。這句話的意思是等對方過河過到一半時我方發動攻擊,就可以利用敵方不在狀態時擊倒它。在淝水之戰中,謝安指揮9萬東晉軍隊就是通過這種辦法打敗了前秦90萬大軍,取得了比三國時的赤壁之戰更輝煌的勝利。
著名的淝水之戰,是前秦苻堅在統一北方後,意欲乘其累勝之威一舉滅掉東晉,而結束南北對峙的局麵,於東晉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向東晉宣戰,從而演繹出一場千古著名的戰爭。
這年七月,苻堅固執己見,一意孤行頒布詔令,命百姓每10人出一人充兵,各州郡公私馬匹全部征充軍用。共集戎卒60餘萬,騎兵27萬,號稱百萬大軍,南下伐晉。八月,苻堅部署諸軍,分道南進,苻融督率大將張蠔、梁成等步騎25萬為前鋒,直趨壽陽(今安徽壽縣);龍驤將軍姚萇督率溧、益二州軍隊,沿江而下;北方幽、冀之兵自彭城南下。苻堅自己親率主力隨苻融之後繼進。苻堅的戰略設想是以東、西、中三路進攻而以江淮方麵的中路為主攻方麵,三路夾擊,會攻東晉京師建康(今江蘇南京)。
麵對前秦的洶洶來勢,東晉在名相謝安的領導下,積極部署防禦。當年九月,朝廷以尚書仆射謝石為征討大都督,謝玄為前鋒都督,率輔國將軍謝琰、西中郎桓伊等北府兵8萬進赴淮南,沿淮水一線抵禦秦軍;又遣龍驤將軍胡彬率水軍5000人自洛口(今安徽壽縣東北)沿淮河西進,增援壽陽。淮南是建康門戶,隻有保住淮南,東晉方能依托長江天險抵禦強大的敵人。謝玄所統8萬精兵是東晉的主力。此外,東晉荊州刺史桓衝早在前秦大舉進攻之前,就采取“全重江南,輕戍江北”的防禦方針,將州治從江北的江陵(今屬湖北)遷往江南的上明(今湖北鬆滋西)。其戰略方針是扼守長江南岸,阻止前秦軍順流而下,而在江北牽製前秦軍。前秦大舉進攻時,桓衝有水陸軍10萬,防禦荊州一線,保證京師建康上遊的安全。
十一月,謝玄依計命北府勇將劉牢之率精兵5000人出擊。劉牢之揮軍西進,率參軍劉襲、諸葛求等強渡洛澗,奮勇衝殺,陣斬梁成。隨後,劉牢之分兵戰據要津渡口,斷敵歸路,前秦軍步騎潰亂,爭赴淮水,被斬俘者1.5萬人,軍械輜重盡被晉軍繳獲。
洛澗之戰是淝水之戰的序戰,此役晉軍以5000人大敗10倍於己的敵人,並繳獲大量軍械輜重,這極大地鼓舞了士氣,也堅定了謝石等統帥的破敵信心,為後來的淝水決戰創造了對己有利的條件。而前秦一方,由於此役的失敗,喪失了沿淮水對東晉軍實行封鎖的有利局麵,對後來的決戰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之後,東晉軍逼近淝水,前秦軍於對岸列陣,兩軍夾淝水對峙。由於前秦軍沿淝水列守,東晉軍無法渡河,而雙方力量的眾寡懸殊,又不允許東晉一方與對手過久相持。謝玄決定行誘兵之計,利用自己一方士氣高漲、部伍嚴整的優勢突然襲擊,一舉擊潰前秦軍。於是謝玄遣使向苻堅說:“君懸軍深入,而置陣逼此乃持久之計,非欲速戰者也。若移陣少卻,使晉兵得渡,以決勝負,不亦善乎!”麵對謝玄的激將誘敵之計,前秦軍將領都認為“敵眾我寡,不如遏之,使不得讓,可以萬全”。但苻堅及苻融都不願使自己居於“不欲速戰”的地位,苻堅甚至想將計就計,說“但引兵少卻,使之半渡,我以鐵騎蹙而殺之,蔑(無)不勝矣”。隨即命令前秦軍先半過河試探進攻,然後稍向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