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寧波一帶,每到過年時節,家家都要做年糕和搡,歡歡喜喜過年。糯米各地都做,唯獨邱隘地方做出的最有名。因為它搡得細潤稠滑,做得小巧玲瓏,更因為它曾有過不凡的身世——做過進貢的“貢品”。
此事說來還與五鄉碶傅天官有一段因緣。
傳說明朝年間,邱隘有一邱家的寡婦,娘家在五鄉碶傅家。她年輕喪夫,膝下隻有一個幼小的男孩,這寡婦為人賢惠,娘兒倆勤儉度日。盡管她生活貧苦,但還是惦記著生身父母,每到過年過節,都要送點去孝敬老人家。後來母親得病先亡,隻剩下老父孤身一人過日子。
一年年底,又要做了。她思量著,老父年邁,不便動手,就想出一個主意。趁熱把做的糯米搡得特別細潤,再多花點工夫,摘成一個個比算盤珠大一點的小。這樣吃起來剛好一口一隻,使得老父不必再用刀切成小塊。她父親吃到這樣的小心裏樂滋滋的。於是邱家寡婦小越做越好,第二年,她又做了一鬥米的小分裝兩隻小籃,叫兒子送到五鄉碶外公家裏去。他兒子已經十一二歲,生得聰明活潑。他挑著小籃,走到五鄉碶一戶大戶人家的門口,看到門前的石獅子口銜石彈,昂首踞坐,覺得好玩,就放下擔子歇息,好奇地撫弄著獅子口裏的石彈子玩。正玩得開心時,一個須發花白的老人走出來了。看到這個孩子生得伶俐可愛,就問他從哪裏來,到哪裏去,
籃子裏裝的是什麼。孩子聽娘講起過,外公那邊有一戶做官人家,人稱傅天官,莫非就是這位老人?他就彬彬有禮地回答他:“是小。”
小是什麼樣子的?老人有點好奇。就說:“能讓我看看嗎?”孩子揭開籃蓋。每個圓滾滾油光光雪白滑潤的小上麵都印著一朵小紅花,這位老人從未見到過這樣的,就問他外公是誰。待孩子回答後,老人故意說:“你外公是他啊,他與我是同輩兄弟,你應該也叫我外公的呀!”“外公!”“哎,乖人,那麼,就隻送那邊的外公,不送給我這個外公嗎?”
“這一籃孝敬您的。”
孩子眼頭活絡,馬上把一籃挈到老人麵前。“好,好,乖外孫,等你回家,到這裏取籃。”老者提著籃子進門去了。原來,他就是當朝吏部天官,近幾天正省親在家。
那孩子把另一籃小送到外公家並吃過中飯後就急著回家了。路過傅家,就進去取籃。傅天官留住他,問長問短,又留他吃過點心,把小籃還給他,說:“回家交給你娘,再揭籃蓋。”那孩子很聽話,就把籃挑回家。邱家寡婦揭開籃蓋,啊,十二錠銀元寶!“這是外公回的。”孩子把經過說了。
第二天一早,邱家寡婦梳洗一番,就領著孩子來到傅家,請管門人引見主人。一見天官,她跪下就拜:“爹爹在上,女兒拜見!”傅天官一見就明白了。他見這婦人聰慧靈巧,倒也十分喜歡,就收她為繼拜女兒。從此,便常常照顧她的生活。傅天官把小帶回宮裏,獻給皇上,皇帝一看,也十分動心,問是何物。天官回稟是家鄉一個叫邱隘地方的特產,就叫邱隘。皇上一吃,果然細潤稠滑,別有一番風味,就傳旨:每年讓邱家寡婦督辦,搡一批“邱隘”由傅天官派人運送到京進貢。
從此,邱隘就出了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