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7章 傅氏曆代名人(1 / 3)

傅寬

北地(治今甘肅省慶陽西北)人,漢高祖時開國功臣,被封陽陵侯,曾任漢丞相,顯赫非常。在楚漢戰爭時隨韓信、曹參平定齊地。漢高祖得天下後曾定元功18人,傅寬列第9位。

傅介子 西漢北地人,北地傅氏開基始祖,漢昭帝時,用計斬殺樓蘭王,因功被封義陽(治今河南省信陽西北)侯。

傅毅(約47—92)

字武仲,扶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東北)人,東漢文學家。朝廷求賢不誠,士多隱居,遂作《七激》《迪誌》詩,諷世明誌,後被召為蘭台令史,以文顯於朝廷。著有《舞賦》等作品。

傅玄(217—279)

字休奕,北地泥陽(今陝西省耀縣東南)人,西晉時哲學家、文學家,可算是傅姓族人有史以來最有學問的名人。其學問淵博,精通音律,於詩擅長樂府。在哲學上,把自然和人類曆史都看作一種純粹的自然過程,批判了有神論的世界觀和玄學空談。有《傅子》等集傳世,在晉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卒後被追封為清泉侯。

傅鹹(239—294)

字長虞,北地泥陽人。傅玄之子。西晉初,任冀州刺史,後轉禦史中丞、尚書左丞。曾上疏議以裁並冗官,靜事息役,發展農桑,並指斥當時統治集團奢華靡費之風,謂“奢侈之費,甚於天災”。兼任司隸校尉時,狠狠打擊恣行京都一帶的門閥士族。終卒於官。明人輯有《傅中丞集》。

傅亮 字季友,南朝宋國人,佐劉裕篡位,受封城建縣公,後廢少帝,迎立宋文帝,官至散騎侍郎、尚書令。編著有《光世音應驗記》等。

傅琰

字季珪,北地靈州(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人,自其先祖南下以後,世代僑居南方。從其父開始,傅氏祖孫四代都曾擔任過南朝的縣令,並著聲名。曆任縣令、廣威軍將郡丞、尚書右丞、督軍、建威將軍、刺史等職。為官明察事理,處事果斷,特別是辦案時重視實物證據,廉正有才,勤於職守,其家成為廉吏世家。

傅隆

字伯祚,北地靈州人。高祖鹹,晉司隸校尉。曾祖晞,司徒屬。父祖早亡。隆少孤,又無近屬,單貧有學行,不好交遊。義熙初,年四十,始為孟昶建威將軍,員外散騎侍郎。坐辭兼,免。複為會稽征虜參軍。家在上虞,及東歸,便有終焉之誌。曆佐三軍,首尾八年。除給事中。尚書仆射、丹陽尹徐羨之置建威府,以為錄事參軍,尋轉尚書祠部郎、丹陽丞,入為尚書左丞。以族弟亮為仆射,緦服不得相臨,徙太子率更令,廬陵王義真車騎谘議參軍,出補山陰令。太祖元嘉初,除司徒右長史,遷禦史中丞。當官而行,甚得司直之體。轉司徒左長史。

字宜事,北地靈州人。父彝,梁臨沂令。幼聰敏,七歲誦古詩賦至十餘萬言。長好學,能屬文。梁太清末,攜母南奔避難,俄丁母憂,在兵亂之中,居喪盡禮,哀毀骨立,士友以此稱之。後依湘州刺史蕭循,循頗好士,廣集墳籍,肆誌尋閱,因博通群書。王琳聞其名,引為府記室。琳敗,隨琳將孫還都。時世祖使顏晃賜雜物,托啟謝,詞理優洽,文無加點,晃還言之世祖,尋召為撰史學士。除司空府記室參軍,遷驃騎安成王中記室,撰史如故。

傅昭

字茂遠,北地靈州人,晉司隸校尉鹹七世孫也。祖和之,父淡,善《三禮》,知名宋世。淡事宋竟陵王劉誕,誕反,淡坐誅。昭六歲而孤,哀毀如成人者,宗黨鹹異之。十一,隨外祖於朱雀航賣曆日。為雍州刺史袁抃客,抃嚐來昭所,昭讀書自若,神色不改。抃歎曰:“此兒神情不凡,必成佳器。”司徒建安王休仁聞而悅之,因欲致昭,昭以宋氏多故,遂不往。或有稱昭於廷尉虞願,願乃遣車迎昭。時願宗人通之在坐,並當世名流,通之贈昭詩曰:“英妙擅山東,才子傾洛陽。清塵誰能嗣,及爾構遺芳。”太原王延秀薦昭於丹陽尹袁粲,深為所禮,辟為郡主簿,使諸子從昭受學。會明帝崩,粲造哀策文,乃引昭定其所製。每經昭戶,輒歎曰:“經其戶,寂若無人,披其帷,其人斯在,豈非名賢!”尋為總明學士、奉朝請。齊永明中,累遷員外郎、司徒竟陵王子良參軍、尚書儀曹郎。

傅岐 字景平,北地靈州人。高祖弘仁,宋太常。祖琰,齊世為山陰令,有治能,自縣擢為益州刺史。父翽,天監中,曆山陰、建康令,亦有能名,官至驃騎谘議。

傅奕

相州鄴(今河北省臨漳)人,唐代學者、自然科學家和無神論者。曾做過隋朝禮部的屬官。唐初任太使丞,又升太史令。在自然科學方麵,精天文曆數,極力反對佛教對民眾的危害,建議皇帝把十萬僧尼配成夫婦,繁育後代,益國足兵。後來,他又上書十二論,揭露寺院“剝削民財,割截國貯”,“寺多僧眾,損費為甚”,“軍民逃役,剃發隱中”等流弊。他還命兒子用羚羊角擊碎婆羅門僧的假佛牙,當眾揭穿佛徒的騙局,表現了他的唯物主義思想。其著作有《老子注》,又集魏晉以來反對佛教思想的言行,為《高識傳》,共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