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 製
解元 宋製鄉試,合一郡士試之,而主以錄事參軍。明州解額十四人,南渡後倍之,其試居首者謂之解元。而類解於禮部。今一世、二世祖不稱處士而稱解元,端有由也。
奉議大夫 奉議大夫是文散官名。金始置,正六品下,元升正五品,明為正五品初授之階。清廢。
明經 《傅氏家譜》記載:祥二公以明經薦任慈水教諭。
明經是漢朝出現之選舉官員的科目,始於漢武帝時期,至宋神宗時期廢除。被推舉者須明習經學,故以“明經”為名。明經由郡國或公卿推舉,被舉出後須通過射策以確定等第而得官,如:西漢時期的召信臣、王嘉等,皆是因射策中甲科而為郎。漢代設置這一科,為儒生進入仕途提供了渠道。
庠生 生員之別稱。庠為古代地方學校之名,故後世又稱府學為郡庠、縣學為邑庠。而府、州、縣學生員又統稱庠生。
廩生
廩膳生員,科舉製度中生員名目之一。明府、州、縣學生員最初每月都給廩膳,補助生活。名額有定數,明初府學四十人,州學三十人,縣學二十人,每人月給廩米六鬥。清沿其製,經歲、科兩試一等前列者方能取得廩名義。名額因州、縣大小而異。
廩膳生
即廩生。《明史·選舉誌一》:“先以六等試諸生優劣,謂之歲考,一等前列者,視廩膳生有缺,依次充補,其次補增廣生。”《清史稿·選舉誌一》:“生員色目,曰廩膳生、增廣生、附生。”
增廣生 即增生。《明史·選舉誌一》:“一等前列者,視廩膳生有缺,依次充補,其次補增廣生。”
生員
明清科舉考試中凡經各級考試入本省府、州、縣學者之統稱,俗稱秀才,又稱諸生。生員又分附生、增生、廩生等名目。須接受地方儒學各級教官如教授、學正、訓導、教諭以及學政之教誨、考核。可經考選升入國子監,亦可應鄉試。
副榜
亦稱備榜。科舉考試於正式錄取之外的一種附加錄取。相對正式錄取之正榜而言,故名。起於元代,明代鄉試、會試皆有副榜,即於正榜錄取之外,另增取若幹名。明清因之。鄉試每取正榜五名,取副榜一名。取中副榜者準作副貢生,不算中舉,不得應會試,然可就此免除歲試、科試,直接應下科鄉試。會試副榜亦不算正式取中,故不得應本科殿試,然可由吏部酌情授予學校教職等低級官職,亦可參加下科會試。
恩賜冠帶 皇帝賜予帽子與腰帶(官員的服飾),在古代是一種莫大的榮譽。
典膳 掌管王宮膳食的官,八品。
驗封清吏司 官署名,明清時期吏部下設的機構。掌文職官員之封爵、議恤、褒贈、土官(少數民族聚居地區之本地官)世職及任用吏員等事。其職官設有郎中 2人(滿、漢各
1人),員外郎 3人(滿 2人、漢 1人),主事 3人(滿、蒙、漢各 1人),筆帖式若幹人,經承 7人。
塚宰 官名,即太宰。西周置,位次三公,為六卿之首。太宰原為掌管王家財務及宮內事務的官。
鄉飲賓 鄉飲是古代一種慶祝豐收、尊老敬老的宴樂活動。一般鄉飲都選德高望重的長者數人為鄉飲賓,與當地官吏一起主持此活動。
三賓
即鄉飲賓,鄉飲酒禮的賓介。周製,鄉飲酒禮舉鄉裏處士之賢者為“賓”,次為“介”,又次為“眾賓”。其後曆代相沿,名稱不盡相同。明清時又有“賓”(亦稱“大賓”)“僎賓”“介賓”“三賓”“眾賓”等名號,統稱“鄉飲賓”。
鄉飲酒禮
始於周代,最初不過是鄉人的一種聚會方式,儒家在其中注入了尊賢養老的思想,使一鄉之人在宴飲歡聚之時受到教化。秦漢以後,鄉飲酒禮長期為曆代士大夫所遵用,直到道光二十三年(1843),清政府決定將各地鄉飲酒禮的費用撥充軍餉,才被下令廢止,前後沿襲約三千年之久,在中國曆史上產生過深遠的影響。蒲鬆齡71歲時舉鄉飲介賓。
引禮舍人 秦漢到明代之間,宮中引導行禮的宮內人的官名。
照磨
即“照刷磨勘”的簡稱,元朝建立後,在中書省下設立照磨一員,正八品,掌管磨勘和審計工作,另肅政廉訪司中負責監察的官員也稱照磨,“糾彈百官非違,刷磨諸司文案”(《元典章》)。在此之外,元朝政府在其他機關,上自朝廷六部、禦史台、樞密院、光祿寺、太府監、大司農府,下至行中書省、肅政廉訪司、宣慰使司、安撫司、都漕運使司、都轉運使司、諸總管府等大多數官署,皆置照磨,負責對本部門的收支進行審計。明朝繼續照磨製度,清朝除都察院不置照磨外,皆沿襲明製,以照磨掌照刷卷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