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力:劉光啟自述01(1 / 1)

成其聖

天津曆來是我國北方的文物集散中心,文物資源豐厚。目前集藏在天津博物館和其他文博單位的傳世精品,即是天津文物收藏百年積累的結晶。而散存於民間的傳世文物,也以其品位高,數量多,在全國收藏界居重要一席。與此相聯係,在這塊有著文物收藏傳統的沃土上,先後培育和造就了以韓慎先(與張珩、謝稚柳為全國首批書畫鑒定三人小組)、張老槐、王席珍、喬鳳林、顧德威、李濟才、唐石父等為代表的一批在文博界享有盛譽的文物鑒賞、鑒定大家。繼之,又湧現出以周叔弢、張叔誠、徐世章、王襄、楊石先、吳頌平等為代表的著名文物鑒藏(賞)家。他們及其家屬曾在20世紀將畢生所藏的眾多精品捐獻國家,使得天津博物館的珍品變得豐富厚實,並享譽海內外。截至目前,天津尚有張慈生、劉光啟、雲希正、田鳳嶺、田俊榮、李凱六位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他們為天津的文物征集、鑒定、驗關,發現和培養人才,乃至文博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事業的興衰成敗,人才是關鍵。如何傳承文物鑒定大家的經驗、技能和學識,培養更多高水平的文物鑒定人才和領軍人物,使文物鑒定事業薪火相傳,是眼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書編寫的初衷即緣於此。2007年7月已經啟動的天津市文博係統"名師教室"工程,旨在加快實施文博係統"人才興文"戰略,多渠道、多途徑解決天津文博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麵臨的"斷層"和"空白"問題,以傳統的"師承製"模式,使專家名師的學識、經驗和技能得以傳承,也是出於同一考慮。

現代意義的文物鑒定是運用科學的觀點和方法,對文物進行辨偽、斷代和評價。通過對文物的綜合研究,分析和解釋文物的形式與內涵,對其曆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作出評定。這是一項複雜的科學研究工作,有著很強的技術性和學術性。"目鑒"為主,是這一專業的特性。正是由於文物鑒定專業的這些特點,決定了學習和掌握這門專業技能難度甚大。能夠成為一名高水平的文物鑒定人員,除需要具備紮實的理論功底外,豐富的實踐經驗至關重要,二者相輔相成,互為依托。"一要看得多,二要記憶好",所謂"過目不忘",是許多前輩鑒定家的樸實語言。看得多,即實踐經驗豐富;記憶好,即理論根基和知識積累深厚,並在實踐經驗基礎上形成帶有規律性的理論升華。

本書編寫的特點是采取"口述史"的方法,通過幾位鑒定專家對自己從事文物征集、鑒定與研究生涯的回顧,以及對天津傳統古玩業點點滴滴的憶舊,講述其經曆、經驗、感受與研究成果,直觀地"回到現場",感性地介紹文物鑒定中一些看似細小、實則關鍵的知識,為年輕一代提供了可資學習、繼承、掌握、相傳的工具,讀來親切、生動,易於把握,對傳授文物鑒定經驗、普及文物知識不失為一種有效的途徑和方法。

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