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力:劉光啟自述02(1 / 1)

前言

本書采取口述史的方法編寫而成。

梁啟超在其《中國曆史研究法》中講."采訪而得其口說,此即口碑性質之史料也。"一般而言,口述史是親曆者敘述的曆史。"敘述"包括口述和筆述,即由訪談者以錄音的形式采訪當事人為主,兼顧當事人的"筆述"資料,在此基礎上由執筆者從語言形式到內容再行加工,從而形成口述史著述。這種著述是經曆、經驗層麵的知識和學術研究曆程與成果的綜合反映。

口述史的兩個核心和要點是:記憶和詮釋。從文物鑒定來說,記憶可以理解為從事文物鑒定生涯中留下的記憶;詮釋則是對鑒定文物過程的理性敘述。鑒於文物鑒定是一門獨特的學科,編寫這部書采取口述史的方法,對每位專家來說,既能體現他們從事這項專業所遵循的普遍規律,更能體現他們自身的獨特方法和視角。在編寫過程中,我們力求把握敘述性、客觀性、真實性,保持原始質樸的"口述"語言。對相關問題的處理,則采取了口述和必要的筆述相結合方法,從而達到和保持整個篇章結構的連貫。憑著專家豐富的經曆、經驗和研究成果,給讀者提供更多了解文物鑒定的視角。

在編寫本書的過程中,我們深深體會到,專家許多經驗的東西往往寓於個人敘述的細節中。讀者,尤其是年輕一代文物博物館工作者能夠從這些細節中,探尋和傳承從事文物征集、鑒定、研究值得借鑒和掌握的要點,學習老一輩文博工作者刻苦、敬業的精神,則是我們最大的欣慰。

李家璘

200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