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鑒光閣學藝
我1932 年出生於河北省冀縣(今冀州市)農家,六歲上學,讀了五年小學。為生活所迫,十三歲時從家裏出來到北京琉璃廠專營書畫的鑒光閣古玩鋪學徒。鑒光閣全名叫鑒光閣藏畫處,是一家有著幾十年曆史的大店鋪,藏有很多精品。同時,店鋪的老板並不是一般的生意人,他要求夥計所要達到的標準也很高,需要具備專業知識和悟性。當時北京古玩行業的規矩也特嚴。鑒光閣的老板傅凱臣先生,在錄用人的過程中,是有選擇的:進店四五個人,讓你背誦曆代著名畫家最簡單的曆史, 一天讓你背十個,如清代著名畫家“四王”指的是哪四位及每個人的簡曆。我就背誦過“王時敏,字遜之,號煙客,江蘇太倉人。明萬曆二十年( 1592) 生,清康熙十九年( 1680)卒,終年八十九歲”。然後還要熟記書畫家的作品名稱、師承關係、用筆習慣、時代特征等,以此進行最基礎的專業訓練。當學徒的時候,需要吃苦,比如買菜、做飯、團煤球、幹雜活。我經常是一邊團著煤球一邊背,王翬,字石穀,號耕煙散人,又號劍門樵客,烏目山人,清暉老人,明崇禎五年( 1632 )生,清康熙五十六年( 1717)卒,終年八十有六"。一天的工作完了,老板就問,十個人物背得怎麼樣了。我就背給他聽,老板聽後很滿意,他讓我背十個,我背十五個,他讓我背十五個,我背二十個,全憑腦子記。從那時起我就養成一個用腦子記、背的習慣,練習背功,直到現在仍然保持這個習慣。那時到店裏來的人很多,可以這麼說,“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都是有學問的和一些文化名人,如陸誌韋、陳夢家等都是著名的學者、教授。陸誌韋( 1884-1970)浙江吳興(今湖州)人。1913年畢業於上海東吳大學,後留學美國。1920年獲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後曆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東南大學、燕京大學教授。1936年兼燕京大學校長。1937年後轉向語言學,致力於漢語音韻學和漢字改革工作。1945年後任燕京大學研究委員會主席兼校務委員會主席。1947年複任校長。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學部委員。著有《教育心理學簡論》、《古音說略》、《詩韻譜》、《漢語的構詞法》等。陳夢家( 1911-1966)浙江上虞人。1931年畢業於南京中央大學法律係,後又就讀於燕京大學。1934年開始攻讀古文字學,後在長沙臨時大學和西南聯大任教。1944年赴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古文字學。1947年回國,任清華大學教授。1952年後,任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和學術委員。著有《殷墟卡辭綜述》、《西周銅器斷代》、《尚書通論》、《老子今釋》、《漢簡綴述》等。他們在古玩書畫鑒賞與收藏方麵具有的淵博知識,對我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從中受益匪淺。陸誌韋、陳夢家是鑒光閣老板的朋友,他們觀賞、品評書畫時,我就在一旁聽著,之後,我便加以追憶,品味其中的道理。可以說,從在鑒光閣學幹古玩字畫這一行起,直至以後在書畫鑒定上有一定的造詣,與我早年接觸的這些人和學到的東西是有直接關係的。當時店裏的庫房藏有書畫三千多件,老板有意識地讓我看,看的過程中,我都能將其背下來,而且放畫的位置我也牢記在心。我上麵有四個師兄,老板讓他們拿東西,常拿不出來,不知道放在哪裏,於是就讓我去拿,我很快就給找出來,不但如此,我還能將畫上的題詩等背誦下來,老板見我記憶力特強又勤奮,有培養前途,便鼓勵我多讀書,多看實物,並提供一切機會讓我進行書畫整理,使我的書畫知識及鑒定知識在學徒階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北平解放以後,古玩行業務蕭條,當時我的四個師兄都走了,就剩我自己。經過多年的培養,老板認為我具備搞書畫鑒定的天賦,就對我說,“你千萬別走,這個行當裏有你一碗飯。十年能出梅蘭芳,十年出不了一個書畫鑒定家,你去天津繼續學藝吧。”於是將我介紹到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