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力:劉光啟自述06(1 / 2)

四、王羲之《幹嘔帖》失而複得

“文革”時期,我有幸調到天津市文物圖書清理組整理書畫, 一幹就是十八年,那時查抄的東西都集中在有關單位的庫房或體育館。我每天跑這些地方,熟悉和掌握書畫精品。這十八年可以說是自己鑒定經驗最豐富的一次積累。當時我每天麵對眾多的實物,分析研究,查閱資料,以求得全麵、準確的論證。

在此期間,我的體會是,從事書畫鑒定工作是一步步走出來的,是經過幾十年的學習和實踐而逐漸步入佳境的。開始見到一幅字畫也許不認識,但見得多了,是真是假就能做到一目了然。時間長了就形成了一種職業性的條件反射,一見到有關書畫作品,使反應敏感。

20世紀60年代後期,正值"文革"動亂時期,天津文物公司接到負責接收和清理"抄家"的書畫物資。一天,我在分類、整理時,在大紙堆中發現一卷黑色偏黃的紙卷,打開一看,是一件草書紙本書帖,內容為:"足下各如常。昨還殊頓、胸中淡悶,幹嘔轉劇,食不可強,疾高難下治,乃甚憂之,力不具。王羲之。"我大吃一驚,這件東西原來是流失國寶——王羲之《幹嘔帖》。這件《幹嘔帖》原為宮中珍品,後成為散佚的"東北貨"。故宮博物院曾依據《故宮遺佚書畫錄》派人多次查找,均未找到此帖。此次發現真是一大幸事。

王羲之《幹嘔帖》最早是北京琉璃廠的"八大公司"(專門收購溥儀帶到東北的那批東北貨)收購的。收到以後,售於各地,當時天津有一部分,如有王羲之《幹嘔帖》、王希孟《千裏江山圖》、章聲的花卉,還有一件無款的青綠山水卷。我曾用筆記本抄錄《故宮遺佚書畫錄》,記下哪件東西還散落在外,哪件東西已回故宮,等等,下麵都有一個小注,唯有《幹嘔帖》我沒有看見過。

發現了這件《幹嘔帖》,當時真是欣喜若狂啊!太美了。看到這件東西後,發現《幹嘔帖》特別有深度。這件東西,按道理說,各種書上都有著錄,王羲之的字有肥字本、瘦字本,我查了宋代的《淳化閣帖》,因我有一本《淳化閣帖》石印本,裏麵有這件《幹嘔帖》,當然《淳化閣帖》印的有肥字本或瘦字本,我們暫且不管,我把這件《幹嘔帖》找到了。

後來,我就把這件東西提出來進行研究,第一感覺是"宮裱",就是故宮裏的原裱,玉別子上麵刻的是晉代王羲之《幹嘔帖》,裝潢都是故宮裏麵的。打開一看,古稀天子之寶,乾隆禦覽之寶、嘉慶禦覽之寶、禦書房鑒藏寶,等等。上麵第一段有元代大收藏家開封人班惟誌的題跋,後麵有周天球、文彭、王世貞等人的題,還有很多的收藏章。

王羲之的東西,上海博物館藏《上虞帖》和天津博物館藏《寒切帖》都是唐鉤填本,但就時代特征來講,《寒切帖》為第一。遼寧博物館藏唐鉤填本《萬歲通天帖》原件沒有見過,從複印件來看字體,應該不會有錯。我在介紹關於寫經一題中談到, 20世紀60年代關於《蘭亭序》的討論,從當時的人仿王羲之《萬歲通天帖》中的《姨母帖》來講,《蘭亭序》與《姨母帖》的字體大相徑庭。因為那時是隸書的天下,另外,王羲之寫的"三希堂"裏的《快雪時晴帖》(唐鉤填本,現藏台北故宮)等等,寫得那麼成熟的楷書就值得考慮。

根據我發現的《幹嘔帖》,我給它定了年代,什麼年代?它與《寒切帖》、《萬歲通天帖》比不了,我在上海也看到了《上虞帖》,經過對比,把《幹嘔帖》定在五代。定下來後,我在帖上夾了一個小條,目的是我自己給這件東西定年份,不管對方怎麼看,這是我的鑒定意見。後來我拿著這件東西到北京,請當時的專家鑒定,他們定為北宋。我一看,定北宋比五代還晚,但北宋早期就可以和五代銜接,也差不了多少年,博古不堪細討論嘛。雖然他們給定在了北宋,但我還是堅持自己的觀點,在卡片上也是寫的五代。後來這件東西撥交給了天津市曆史博物館(現天津博物館),曆史博物館對這件東西的收藏特別重視,收藏得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