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力:劉光啟自述07(1 / 1)

五、從”廢品” 中搶救的稀世珍寶

——《大方廣佛華嚴經》

與發現王載之《幹嘔帖》有著異曲同之妙的事還有一件,說來神奇,令我終生難忘......

也是”文革”時期,有一次在西郊一個工廠查抄物資倉庫,清點文物、搞接收。當時農村的廁所十分簡陋,用秫秸杆圍起來就是廁所,在秫秸杆縫隙中隨意插著一些廢紙,大概是當手紙方便取用。我在如廁時發現其中插著一個泛黃的小紙卷,我抽出打開一看,一米多長,上麵寫滿密密麻麻的小字,仔細辨認,竟是一卷《大方廣佛華嚴經》,我如獲至寶。想來,這件珍品真是與我有緣。

這卷寫經被發現後,引起多方重視,也曾請多人鑒定,初時認為是唐代的寫經。後來,我認真研究了《華嚴經》的曆史演變,並提出了確切的鑒定意見。

《大方廣佛華嚴經》(簡稱《華嚴經》,另稱《雜華經》),其編集經曆了很長時間(約在公元2—4世紀中葉),最早流傳於印度。在中國有譯本三種,稱"漢譯三種"。唐代的寫經有《八十華嚴》和《四十華嚴》。《八十華嚴》為唐聖曆二年(699)實叉難陀譯,八十卷本三十九品,故稱《八十華嚴》或《新譯華嚴》。在此之前,唐永隆元年( 680),日照三藏來華,以所進獻的梵本補原譯經脫落處,並參與實叉難陀新華嚴經譯場。所以唐譯《八十華嚴》品目為最完備。唐貞元(785-805)年間又有般若三藏譯,四十卷本,稱《四十華嚴》,為經中《入法界品》的別譯,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在唐時弘傳最盛,並出現了專弘此經的佛教宗派—華嚴宗。這一宗派的實際創始人法藏(643-712)曾被武則天賜號"賢首",後人又稱華嚴宗為賢首宗。現西安市郊華嚴寺建於庸,被稱為華嚴宗祖庭之一。

不意中發現的這卷寫經,經研究確認,為六十卷本,與唐譯《八十華嚴》、《四十華嚴》在品目上均有不同。六十卷本為東晉義熙十四年(418)佛陀跋陀羅譯,三十四品,稱《六十華嚴》或《舊(晉)譯華嚴》。其字體尚有明顯的隸書味道,而唐代寫經已脫離隸書字體,以楷書字體為主流。再綜合研究不同朝代文字內容的同異,版本、紙張的時代特點等,最後確認這卷寫經為六朝初期的《華嚴經》,比起唐朝寫經更為珍稀,因此,可以說是一次意外的收獲。現在這件《大方廣佛華嚴經》已成為天津博物館的館藏精品(關於寫經我在後麵還要專門講述)。

此外,從“廢品”中搶救珍貴書畫的例子還有很多。同樣是“文革”時期,我和幾位同誌一同前往天津市的一家廢品公司,因當時有規定,在廢紙化為紙漿前,文保部門必須進行嚴格檢查。在廢品公司有幾捆又黃又舊的紙引起我們的注意,輕輕打開後,竟發現有明代沈周、文徵明,清代金陵八家之龔賢、吳宏以及近代任伯年、吳昌碩等人的書畫作品,這些書畫作品在化為紙漿前被及時搶救了下來,實乃萬幸中之萬幸。這些珍貴書畫經鑒定後,現均珍藏在天津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