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力:劉光啟自述14(1 / 2)

十二、“禦書畫圖留與人看“的王原祁

——從王原祁《山水冊頁》談起

現珍藏於天津博物館王原祁的《山水冊頁》,是他晚年在北京時的繪畫,可以說是王原祁繪畫中最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王原祁在清代"四王"裏排位第三,因是王時敏的孫子,故在冊頁上有一方印章為"西廬後人","西廬"是他的祖父王時敏,所以他是"西廬"的後代。

王原祁在南書房供奉時,康熙帝經常到此巡幸觀看繪畫。王原祁六十歲那年,康熙帝看了他的畫以後,賜給他一塊匾:"畫圖留與人看"。王原祁將皇帝所賜的字刻在印章上,即"禦書畫圖留與人看",印章的兩側刻著龍,稱雙龍,上麵"禦書"二字代表康熙皇帝。王原祁將此印章作為引首章,打在繪畫作品上。另一方印"石師道人",是他的別號。

王原祁( 1642-1715),字茂京,號麓台、石師道人,江蘇太倉人。他與王時敏、王鑒、王翬被後人合稱為清初"四王"。

王原祁聰明有才華。1670年考中進士。1681年充順天鄉試同考官,接著出任知縣。1692年進京,在康熙南書房為內廷鑒定書畫。清代畫院與明代畫院性質相同,但體製不一,分南書房翰林畫家和如意館禦用畫家兩類。如意館畫 家類似於傳統意義上的待詔,凡繪工文史及雕琢玉器、裱褙貼軸之匠,皆在此,傳教士畫家郎世寧就屬於這一類。南書房翰林畫家則 是以詩文書畫供奉於皇帝身邊的文學侍從之臣,雖有官階,但並不參政,王原祁 就屬於這一類。1700年,補任為詹事府的右春坊右 中允。1702年,康熙帝親筆 手書"穀治堂"三個字,賜給王原祁。1705年,王原祁回故裏太倉探親,康熙帝特別書寫了一副對聯送給他,“天機來紙上,粉本在胸中",對王原祁的畫藝大加稱讚。也就是這一年,王原祁被提升為翰林院侍講學士,轉侍讀學士,奉旨主持編篡了中國書畫史上的一部類書巨著—《佩文齋書畫譜》,其卷I快浩繁、材料豐富,為後世愛好書畫者,提供了極其珍貴而全麵的資料。1711年,王原祁又主持繪製了為康熙帝賀六十大壽的《萬壽盛典圖》,次年榮升為戶部左侍郎,故亦稱"王司農"。康熙帝對王原祁的推重,使他在清廷的地位不斷攀升,確立了以其為代表的婁東畫派在清代畫壇的統治地位,領導了文人畫和宮廷畫的雙重潮流,書寫了中國繪畫史上重要的一頁。

王原祁是王時敏的孫子,父親王揆、叔叔王撰都是當時享譽一時的畫家。由於家學淵源,少年時期的王原祁就顯示出繪畫天賦。一次他畫了一張山水圖,掛在牆壁上,王時敏竟然當成自己的作品。王時敏像董其昌教授自己一樣,也親自為王原祁繪製粉本供他學習,使其深得家傳,繼承祖法。尤其學"元四家",以黃公望為宗,從設色、筆墨、布局、意境諸多方麵體現出宋元繪畫的風格。王原祁喜用幹筆焦墨,層層皴擦;設色喜用黃公望的"淺絳法",可謂"色中有墨,墨中有色"。其重彩之作,青綠朱赭,相映鮮明,有獨到之處,可謂熟而不甜,生而不澀,淡而厚,實而清。所作之畫,下筆沉雄,元氣淋漓,自稱筆端"金剛杵"。中年畫風秀潤,晚年益趨蒼渾。他是繼董其昌、王時敏之後以宋元為宗的畫壇領袖。

我在數十年的書畫鑒定中,經手清代"四王"的作品最多,尤其是看王石穀和王原祁的作品更多一些,故對他們的繪畫藝術研究得比較深。在"四王"中最有聲望的是王時敏。王時敏、王鑒、王原祁、王翬,這四人的繪畫,王時敏和王原祁是一脈相承的。細分析起來,這四人在一生的繪畫中,始終沒有離開元代倪雲林、黃公望、王蒙、吳鎮四位著名畫家的繪畫風格,所以我們就要看他們在仿這四位古人的同時

有什麼造詣。

如果從文人畫的角度來說,"四王"中屬王原祁最突出。文人繪畫如同一篇文章,畫麵可以當一篇文章來讀,其畫出來的山水不是像不像的問題,僅僅是像山、像樹,那就壞了,反而應是不像了,這裏有一種超乎物外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