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書畫鑒定經驗談
在文物鑒定這一行中,字畫類叫"軟片",是最難的。鑒定書畫要掌握的知識也最複雜。鑒定字畫有時是憑見識,有時是憑推理,有時是憑感覺,但最根本的方法,正像中醫看病一樣,"望、聞、問、切"綜合運用。1990年,我應邀到美國的幾個大博物館去做鑒定。在華盛頓博物館,看到一幅明董其昌的字,這幅作品上蓋了明代大收藏家項子京的很多鑒藏印,按字幅的落款推算,當時董其昌七十二歲,項子京比董其昌大三十歲,死得又早,隻活了六十六歲,所以當董其昌七十二歲寫此件時,項子京已死了三十六年了,怎能再為董其昌的作品蓋章呢?在場的美國學者都驚住了,但我又說:"不用擔心,字是真的,印也是真的,隻不過項子京的收藏印是後人蓋的。"再如對東晉至唐的寫經的鑒定,要根據版本、條款、紙的厚度、光澤等特征分類,斷其年代,像《妙法蓮花經》共七個譯本,唐版本究竟是哪一個,要進行科學分析。先斷代,是初唐、中唐還是晚唐,此時譯經者為誰,流行的版本是哪本?要論證。又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年代不同,文字內容不同,版本也不同,唐初的與六朝的尺寸大小不一,造紙技術不一。中唐時期,科學技術發展,尺寸、字體、墨法、行款與東晉六朝飛唐初又有不同,紙的薄厚、光澤等須嚴謹考證方可得出結論。
歸納起來講,鑒定書畫有兩種方法,一是目鑒,二是考訂。目鑒是憑視覺觀察、比較某一類作品的藝術特征,並判別真偽;考訂則是通過翻檢文獻典籍和已掌握的書畫知識、文史知識等來判別真偽。目鑒和考訂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不可偏廢。具體到某一作品上,兩者也可有所側重:當目鑒過程中條件不足時,考訂便起主要作用;而考訂中文獻典籍缺乏時,通過目鑒觀察作品本身的特點、時代風格,便成了主要的方法。
鑒定書畫的步驟,一般是先看它的時代氣息,再看個人風格,然後看各項輔助條件。但在作品缺乏具體可比材料來辨認其時代氣息和個人風格時,作品上的題跋、收藏印、裝被等輔助條件也會變成主要依據。
鑒定依據分為主要依據和輔助依據。主要依據是作品本身,即書畫的時代氣息和書畫家的個人風格和款識;輔助依據是指紙絹、題跋、收藏印章、著錄書及裝潢等。
一、主要依據
1.時代氣息
書畫的時代氣息和當時的政治經濟、生活習慣、物質條件等有密切的關聯。由於時代背景不同,書畫的風格也不同,這是鑒定書畫的主要依據之一。書畫的時代氣息是從流傳下來的古代書畫作品中總結出來的,對各個時代的依據見得多了,就會產生一定的認識,發現一些特征。
時代氣息,也可稱時代風格,表現在四個方麵:時代風格、個人風格、流派風格、地區風格。不論是南方、北方,哪個地方的畫家,要脫離時代風格是不可能的,這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一條客觀規律。
另外,書畫所表現出的時代氣息並不是抽象的,而是明顯地存在於作品之中的。同一時期的作品,盡管有南方有北方的差異及個人風格的差異,但其間還是存在著某些共同的風格特點,使人一看便知是哪個時代的風格。一個鑒藏家要善於把握各個時代書畫所共有的基本風貌,並熟悉各個時代的社會習尚。
再有一點,就是斷代問題。比如看一件無款的作品,看著像董其昌,那麼往上,就隻能看到董其昌。董其昌以下像誰,上下兩段都截開,就剩下中間這一點了,經過反複琢磨,作品雖然沒有款,但時代風格就出來了。依此,再做排比、推敲,判別作者應該是比較準確的。這就需要多看東西,多積累知識。知識一方麵是縱、上下,另一方麵是橫、左右。縱是知識的積累,橫是作品多了進行橫向排比。一件作品剛一看到,能記住其特點,看若幹次後就能找出其普遍規律了。
2.書畫家的個人風格
斷定作品的真偽,不可脫離作者本人的藝術天才及其在長期藝術實踐中所形成的獨特風格。這是因為各書畫家的思想不同、性格不同、審美觀點不同、習慣不同、對技法的掌握不同,反映在作品風格上必然有差異。個人風格較為具體,與時代氣息相比,容易琢磨,但同樣需要鑒定者對各家作品的廣見博識,並在此基礎上所產生的深刻認識。
首先要看作品的筆法、墨色、技巧,要抓住書畫家內在的"質"的東西,否則便無法掌握它的個人風格。搞鑒定,分析觀察作品,和畫家的角度一樣,也不一樣。和畫家一樣的是考證他的用筆、線條、畫畫的習慣,時代背景、周圍的情況,他的淵源、畫友、朋友,用筆的習性,這些都是要掌握的。要多看書,看多了以後,上下積累多了,再看哪一件腦子裏的標準就有了,看少了是不行的。
看字也同樣。字的準確性為百分之百,不論字本身寫得好壞,隻要是本人寫的。中國13億人口,每個人的字體沒有重樣的。字在書畫裏麵更為準確。但是從鑒定的角度來看,寫字人書寫誰的字體,在他一生當中字體有哪些變化,最初打基礎時是寫誰的字體,中年、老年又有哪些變化,到了老年後,其早年成功的因素有沒有,等等,這些變化都要掌握。如董其昌寫顏體。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在世七十多年,留下的碑帖很多。在他一生裏,隨著年齡的增長,書體風格也有所變化,如四十多歲的書體,經味較足(唐人寫經),五十多歲的書體,經味與碑昧各半,七十多歲的書體,經味隻是少量地隱藏在裏麵。董其昌寫的是顏真卿四十多歲時所書經味較足的《多寶塔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