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的煩惱:建元革新
與竇嬰同時上位的還有田蚡,他的職位是帝國太尉,總領三軍。這對田蚡來講,就是一步登天。王娡還是夫人的時候,田蚡不過跟著蹭了一個小小的郎官,不過這個人很聰明,好讀書,腦袋非常靈活,景皇帝對這個小舅子還是很欣賞的。等到王娡做了皇後,田蚡跟著升遷到了太中大夫。現在嗖一下又升到太尉,
文人領兵,怎麼感覺這麼別扭。不過太尉這個職位在和平時期其實是個空銜,跟丞相還是沒法比的。田蚡和竇嬰的關係非常之好,田蚡見了竇嬰跟見了自己長輩一樣,再加上兩人對儒家一套有共同的偏好,朝堂之上一唱一和,相得益彰----至少目前倆人還是這樣。
前文提到過,竇嬰和老太太的關係是比較親的,但是他並不聽老太太的話。老太太是反對劉徹改革的,竇嬰覺得改革不錯,田蚡也支持。這兩個人還向劉徹推薦了兩個儒門弟子,趙綰和王臧,一個做禦史大夫,一個做郎中令,都是三公九卿的要職。劉徹有求賢詔,推薦人才是竇田兩人的職責。
其實劉徹和王臧是老熟人,王臧當年是景皇帝安排給劉徹的太子少傅,盡管做的時間很短,劉徹始終還是該喊一聲老師的。而趙綰是王臧的同門學弟。王臧和趙綰又聯合向劉徹推薦了他們的老師,魯國申培公。就是山東西南部一個叫申培的老頭。申培是研究《詩經》和《春秋》的國內權威,而且資格非常老,八十多歲的一個老頭。最讓當時人,包括皇帝在內肅然起敬的是,六十年前,申培當年以學生的身份,跟著老師接受過高皇帝劉邦的接待。對劉徹來講,這是一位見過老祖宗的前輩高人,劉徹拿來當寶,任命為太中大夫,高級顧問。
劉徹、竇嬰、田蚡、趙綰、王臧、申培,還有劉徹求賢求來的人才們,似乎可以大規模改革一番了。
劉徹先從表麵工作開始改起。包括曆法、服飾、天子的巡守規則等等,還有一個,王臧趙綰提議修一座明堂,用來接待諸侯和舉行各種儀式,當然,都是儒家門人認可的各種儀式。
作為一個高級顧問,申培是應該主動向皇帝提出意見和見解的。可是申培什麼也不說。劉徹向他谘詢,申培搖搖腦袋,來回就一句話:為政之要,不在說什麼話,而在做什麼事……劉徹不明白這老頭兒什麼意思,怎麼天天神神叨叨的。
不過劉徹心裏的改革又不是離了申培就不行,他還有很大的顧問團隊。劉徹開始正式製定改革的藍圖、方針、實施過程等等,這對劉徹來講是個大項目。
趙綰提了一條意見:以後的政事不要再額外報到太皇太後那裏去,皇帝自己決定就足夠了。
我們不知道趙綰為什麼提這麼一條。也許是他主動的,他覺得這是對皇帝的忠誠,皇帝就該說了算數;也許他是受別人慫恿。無論什麼原因了,趙綰嚴重高估了劉徹,嚴重低估了老太太。他馬上要麵臨一場塌天大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