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之輕:父與子
十五年前,長安。
衛青拖著病重之體,用盡全身氣力寫了一封奏疏,報給劉徹。裏麵說,我衛青一生受陛下關照太多,所以從不敢要求什麼。但是近來有傳聞,說自李夫人生皇子劉髆後,陛下對太子日趨冷淡,皇後和太子很擔心。太子是個非常善良的人啊陛下,我臨死之前就這麼一個請求,請陛下日後多關照太子。
劉徹暗想你這舅舅當得也真負責任。他親自去了一趟衛青家,和這位年輕時一起戰鬥過的老朋友說說話。
很快從家常扯到正事上。劉徹對衛青說,我們漢家的天下,是高皇帝以庶民身份,用刀槍打出來的,從立國之日起,不但國內有諸侯隨時可能作亂,北方的匈奴南方的越人一直也對我們虎視眈眈。內憂外患交加,所以我要放棄先祖們的無為而治。如果我不變更製度,後世無法可依;如果我不出兵打仗,天下難以久安。打仗免不了要勞民傷財,後世的史書上,恐怕要罵我,把我和秦始皇並提,不過身後事我也管不了那麼多。但是,仗我來打,人我來殺,罵名我來背,不能把問題留給後世子孫。你說得對,太子是個善良的人,他不喜歡我這一套,他不喜歡就對了。將來他做了皇帝,必能安天下,我在地下也會安心。如果要找一個守成之君,太子是不二人選。皇後和太子如果真有不安之意,你把我的話轉告給他們。
衛青拚著命跪下磕頭,說我替太子替天下謝謝陛下。然後衛青把劉徹的意思轉告給了衛子夫和劉據。衛子夫放心了,太子劉據似乎有些不以為然。
劉徹這番話是真心的。劉徹有一萬個性格缺陷,但是有一個優點,坦誠。他不喜歡說假話,不屑於說。劉徹對他的國家有一種救世主情結,用政治詞彙表達,就是高度的責任感,我把國家的憂患清理幹淨,後世就不用操心了。
因為劉徹這番如承諾一般的話,衛青死的時候很平靜。
劉據是個和平主義者,對戰爭很厭惡。劉徹每次對外用兵,劉據一般都會上書反對。劉徹哈哈一笑說道,髒活累活我來做,你以後不就輕鬆了嗎?
劉據覺得這是皇帝老爹在敷衍他。
劉徹經常出門,比如去甘泉宮避暑,去下邊的郡縣視察等等。劉據就留在長安城監國攝政。劉據處理工作的風格和劉徹不一樣,劉徹是殺伐決斷,唯我獨尊,不行就殺,看你們以後敢不敢;劉據更推崇文皇帝的做派,有事大家商量著來,和和氣氣,一起把事情做好。比如一個案子的審理結果報上來,說按某某條款,要判誰誰死刑,劉據一般會找理由把死刑取消,從輕判決。涉案者家屬很高興,到處宣揚太子仁慈,這種事多了,輿論對太子的評價很不錯。但是打報告的大臣們不習慣,反映到劉徹那裏去,劉徹當沒聽見。衛子夫擔心時間長了劉徹不高興,提醒劉據,別和你老爹對著幹。劉徹聽說後,把衛子夫和劉據召來,當著大臣們的麵說,太子做得很對。
從這些事情看,劉徹確實很關照劉據,甚至他曾經主動殺掉一個對劉據不敬的小官。
劉徹也許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但是絕不是一個優秀的丈夫和父親。除了工作上的事,劉徹和劉據幾乎沒有任何交流,父子之間談不上什麼親情,唯一的聯係就是血緣。
劉據總覺得老爹不把他當回事,總是感覺自己是太子完全因為運氣好,是嫡長子,缺少那麼一種被認同的感覺。劉據似乎一直籠罩在劉徹巨大的陰影裏,他看劉徹需要仰望,努力抬頭,仿佛近在眼前,又遙不可及。爺兒倆之間隔著一道十裏一堡、五裏一台的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