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之輕:亂戰前夜
劉據每次上書提意見,不讓劉徹打仗、殺人,換來總是劉徹簡單的一句答複,我這是為你好。沒理由懷疑劉徹說這話的誠意,但在劉據那裏,他是這麼想的:你如果真為我好,就該接受我的意見。結果是劉徹打發走劉據,繼續該打仗打仗,該殺人殺人。劉據很失落。
“事情我做完,將來你就輕鬆了”,劉徹這話很傷劉據的心。我們可以想象一下,一個老爹大馬金刀在那兒跟兒子說話:旺財,過來!你以後的道路我已經規劃好了,你先讀大學,再去美國讀MBA,回來跟我一起幹,我老了後全就是你的…兒子說,我想學藝術…老爹不屑一顧…
趕上個脾氣火爆的兒子,肯定卷鋪蓋走人了。當然,劉據脾氣不爆,他也不敢卷鋪蓋。
但是不能否認,這位老爹確實是為孩子好,隻不過他是站在自己的角度。
對孩子應該多一點真誠的尊重。
劉據做事風格和劉徹不一樣,有些大臣不滿,但劉徹表示肯定。隻是這個肯定,太浮了,高高在上,漂在雲端,就像老板開會時表揚他的雇員。也許皇帝和太子有那麼一層老板雇員關係,但他們畢竟是父子,永遠是父子。所有父子間應該有的交流,比如坐下來真正敞開心扉談一次話,比如父親拍拍兒子的肩膀,比如父親袒護兒子,比如爭執,比如吵架…都沒有。連吵架都沒有!這關係能好嗎?判斷人和人關係好壞的一大標準就是吵架,關係好的才吵---吵的不一定關係好,這要說清楚。
劉據從劉徹那裏得不到真正的認同感,而認同感是信任的基礎---這下問題大了,信任危機都出來了。劉據不信任劉徹,認為劉徹不相信他能把國家管好,劉徹的作為和言語讓劉據覺得,將來他隻要站在巨人肩膀上看風景就行了。劉據不喜歡這樣,他希望自己腳踏在實地上,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肩上擔一份責任。可惜都沒有,將來可能也沒有,劉據覺得自己活得很虛無,這種感覺很難受,這叫不能承受之輕。
劉徹劉據爺兒倆的關係問題,其實不是個案,哪個時代哪個地方都有,說是普遍現象有些誇張,但絕不在少數。放到一般人身上,就是家庭瑣事,父親武斷啦,孩子不高興啦,冷戰啦…之類,充其量吵幾架,摔壞點東西;可是這事兒要放到皇帝和皇子身上,就要放大幾百萬倍來看了,一旦有什麼事情發生,就是血流成河。
回到十五年後。
江充開始動作了。他找了個叫檀何的胡巫,就是蒙古大夫,跑到甘泉宮向劉徹報告,找到巫蠱的發源地了。劉徹問在哪裏,蒙古大夫答曰,長安皇宮。
劉徹回道,那就去宮裏查啊。
劉徹還擔心江充查皇宮可能阻力大,於是另指派了三個人,將軍韓說、禦史章贛、黃門蘇文,幫著江充一起查。劉徹無論如何也想不到,江充演的是一出借刀殺人。
蒙古大夫回去轉告江充。江充等的就是劉徹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