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心懷虔誠,然後去一個地方(1)(1 / 2)

在未踏上鳳凰這片土地之前,閱讀名人是從心靈抵達鳳凰的一種方式,並由此滋生出對鳳凰的深深掛念和無限向往。2007年,春寒料峭的三月,途經宜昌的1473次列車載著我一路向魂牽夢縈了經年的鳳凰真實地靠近、再靠近……在歲月深處穿行

坐火車隻能到吉首。因為晚點,到達吉首已是深夜十點多鍾。隨著擁擠的人流匆匆出站,然後上車。驀然回首,卻見車站醒目地寫著這樣一則廣告:為了你的到來,鳳凰等了千年。而我不就是那千千萬萬個慕名前來的“你”中之一麼?頓時,一股暖流湧上心頭。暗想,如此熨貼得令人怦然心動的語言與我虔誠的心境是多麼吻合!事實上,鳳凰這座古城以及出生在這片土地上的那些赫赫有名的人物無法不讓人肅然起敬。

在這喧囂的世界上,寧靜、美麗與精致的鳳凰是一個現實之外的存在,是無數文人墨客承載心靈的故鄉。因此,在大山的深處,在湘西的邊遠地帶,鳳凰的等待從來就不會落空。

穿過車來車往人來人往的大街,隻要走進城門,就遠離了喧鬧與紛擾,來到了一片和諧靜謐的天地。踩著光亮的青石板路隨意進入哪一條小巷,撲麵而來的都是古樸與神秘的氣息。小巷兩邊是錯落有致的灰暗磚屋和黧黑木樓,一律雕花的窗欞,翹起的屋簷。門前懸掛的大紅燈籠給木樓平添了幾分嫵媚與生動,成為恰到好處、畫龍點睛的點綴。家家戶戶都開店鋪:書畫店、銀飾店、壁掛店、蠟染店、特產店……琳琅滿目,美不勝收。各種招牌幌子隨風而展,隻要你肯停下匆忙的腳步,總會有驚喜的發現,意外的收獲。

小巷內,到處都漂蕩著扭扭糖、薑糖的濃鬱香氣。每走到一家店門前,店主都要熱情地端上來讓遊客品嚐。若買,既不會短斤少兩,也不會漫天喊價;若不買也沒有關係,店主照樣一臉的和氣,沒有絲毫的不悅。即便是身著民族服裝、背著背簍或挽著竹籃的苗民不時從小巷從容走過,也沒有高聲叫賣的聒躁。在這裏,一樁小小的買賣都是顧客的心甘情願。如此氛圍,讓一路車馬勞頓遠道而來的我們能更加輕鬆、投入、準確地感知和捕捉古城的神韻與精髓。

有賣簫或葫蘆絲的店主,站在自家門前現場演奏,算是做活廣告。專注的神情讓人不忍心上前打擾,悠揚的樂曲聲傳遞到小巷的每一個角落,感覺像是電影裏的情節,而非生活的現場,古城的韻味因此更具感染力。本質上,這些演奏者與站在流光溢彩的舞台上的演奏家並沒有什麼不同。有時候,一個人沒能從小角落登上大舞台,缺少的僅僅是一個契機。

幾番峰回路轉間,已悄然來到中營街10號——沈從文故居。離開鳳凰去闖世界之前,沈從文一直生活在這座小四合院裏。這是一棟磚木結構的清代建築。朱漆的門扉,逼仄的空間,絡繹不絕的追尋者。幾間房裏擺放著主人各種版本的著作,懸掛著主人各個時期的照片。先生用過的書桌和木椅安放在那裏,上麵空空落落,似乎隻有曾經的墨香氤氳其間。據介紹,先生15歲離開鳳凰,上學隻上到相當於小學三年級,一生卻寫下了近千萬字的作品。我在先生生活過的地方流連回轉,這幾個數字縈繞心間,成為一時解不開的謎。後來,我讀沈從文寫的書,也讀別人寫他的書,從他身上終於讀懂了天才的含義。先生隻是從私塾學校學會了識字讀書,他豐富的人生閱曆則來自於老街店鋪、橋頭渡口、水上人家、軍旅生涯……是對藝術與生俱來的敏感和超乎尋常的想象力成就了這個充滿自信的“鄉下人”。他曾在給張兆和的信中說:我的工作行將超越一切而上。這是一個真實的沈從文,這是他的真心話。曆史業已證明,他的生命超越了一切!

早年留學英國、中國現代新月派詩人的代表人物徐誌摩,是真正發現沈從文的文學才能,並對他的未來產生重要影響的人,徐誌摩不但在《晨報》副刊和《新月》雜誌上頻頻發表他的作品,還向胡適推薦他到上海的中國公學擔任國文係教授。放在今天,一個隻上過幾年小學的作家被聘到大學去當教授是難以想象的事情。而胡適之所以同意聘請沈從文,就是因為他相信徐誌摩對一個人的判斷,對文學和藝術鑒賞標準的判斷。沈從文是三十年代京派文人中的重要成員,“京派沙龍”以林徽因的“太太的客廳”為聚會場所,穿梭往來於梁家的如梁宗岱、朱光潛、蕭乾、何其芳、卞之琳、巴金、馮至等等學界、文藝界名流,他們或畢業於清華北大,或留學法國德國,他們都受過非常嚴格正規的文學訓練、知識訓練和學術訓練,隻有“鄉下人”沈從文是個例外。但他靠著自身的綜合性文化修養和特殊藝術才華,讓那些學院派的高級知識分子由衷佩服,並在他們中間散發出奪目的光彩。他的人生軌跡給那些具備某一方麵天賦,卻因種種原因失去教育機會的人提供了一種走向成功的可能性。我們怎能不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擁有這樣一位才情如此與眾不同的文學大師而深感驕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