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從塵埃裏開出花朵(1 / 1)

電視劇《冼星海》已經播放結束,而我的情緒還沉浸在劇情當中,久久不能回轉。仿佛這位人民的音樂家才剛剛去世似的,心裏堵得慌,難受無以言表。

冼星海出生於1905年,要是活到現在,應該是真正的百歲老人了。然而,他離我們而去已經60多年。誠如餘傑所言,有的人已經長眠,他們卻向死而生。當逝去的生命被納入漆黑的彼岸世界裏,靈魂卻結晶成雪白的燧石。被追憶和尊敬所激活的火花,與我們鮮活的生命同在。

每每想到音樂家冼星海的經曆,都讓人感喟唏噓。他是遺腹子,從小與母親相依為命,輾轉東西,飽嚐生活的艱辛,養成了與苦難命運抗爭的頑強性格。為了更好地學習音樂,他在25歲時到達法國巴黎。學習期間,他曾經做過各種各樣的苦工,像餐館裏的跑堂、看守電話的仆人、幫別人帶孩子的保姆等,繁重瑣碎的工作使他隻能用很少一點時間來學習提琴,練習作曲。有一次在餐館打工,他因過度疲勞,端菜上樓時頭昏腦漲,連人帶菜摔倒在地,老板罵了他一頓後,第二天就把他開除了。從此以後,他常常處於失業與饑餓狀態中,有好幾次又冷又餓,實在堅持不住,暈倒在街頭,險些被法國警察送進陳屍所。後來他隻好忍著羞辱到咖啡館、大餐館去拉琴乞討。有一次,他拉完曲子後,用碟子討錢時,一個有錢的中國留學生把他的碟子摔在地上,並打了他一巴掌,說他丟了中國人的臉,他有苦難言,隻好含淚離去……生活的苦難並沒有使他放棄學習音樂。他視音樂為生命,對音樂藝術有宗教情懷。他憑著堅毅和勤奮,終於成為巴黎音樂學院高級作曲班曆史上第一名中國留學生,並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學成回國後以音樂救國,成為深受人們愛戴和尊敬的音樂家。

生命早已遠去,而他留給我們的不僅是華人至今無法超越的不朽之作----《黃河大合唱》,還有他那曆經生活百般磨難仍百折不回的堅強意誌,他英年早逝、客死異國他鄉的深深遺憾及無限懷念。回顧自己的生命曆程,他曾在給夫人錢韻玲的一封信中說:一朵成功的花都是由許多苦雨、血泥和強烈的暴風雨的環境培養成的……星海音樂學院教授羅小平分析冼星海音樂事業成功的心理因素時,頗有新意地從AQ(逆境商數)這一獨特視角切入:正是有了高AQ人格,星海短暫的人生才能如此精彩、貢獻卓著,才能40春秋勝百年!

曾經一度認為,一個人在某一方麵取得成功,隻要具備足夠的天賦,再加上一點點勤奮就可以了,其他任何形式的努力都是徒勞。現在看來這種認識是多麼幼稚和膚淺,現實中並不缺乏才氣縱橫的失敗者,天賦異稟的平庸者。生活中,我們常常聽見有人成天抱怨命運的不公,長籲短歎,怨天尤人,仇視他人,看什麼都不順眼,但同時我們可以看到:在這樣一個開放而多元的時代,真正經得起考驗的人才總能浮出水麵,無論是正才、偏才還是怪才,總有施展才華的機會。隻要懷揣夢想,每個人都可以尋找到展示自我的平台,然後將小平台變成大舞台。懷才不遇這個詞在當下乃至將來的使用頻率會越來越低,遺珠之憾將越來越少,因為懷才就像懷孕,時間久了自然會顯山露水,被人看出來。沒有任何人可以阻擋我們去改變自己的生活,一個人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完全取決於自己的內心。假如我們感到生活不如意、工作不順心、事業不成功時,不是把責任推出去,而是把責任攬過來,自我審視,自我反省,“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即使無力改變現狀,應該也可以改變自己的心境和對世界的看法。

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虱子;生活是一地雞毛,庸常瑣碎;時間對於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每天都有相同的24小時,從不厚此薄彼。對所有的人來說,這些都是一樣的,上帝給誰的都不會太多。當我們羨慕別人的成功、總覺得別人機遇好時,我們有沒有問過自己是否具備音樂家冼星海超乎常人的毅力和韌性;是否具備2002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匈牙利作家凱爾泰斯·伊姆雷那樣心無旁騖,大半輩子坐得住的堅守;是否具備網易掌門人----2003年福布斯中國富豪第一名丁磊毅然決然地辭去旱澇保收的電信局工作,南下廣州闖天下,來一個華麗轉身的膽識和氣魄。如果這些素質我們都不具備,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沉下心來過一種簡簡單單、細水長流的日子也是不錯的選擇。隻要熱愛生活,哪怕是一縷溫暖的陽光,一顆晶瑩的露珠,一個善意的微笑,都會讓我們感覺到活著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