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陽民族民間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許多人耳熟能詳的長陽三件寶──山歌、南曲、巴山舞,各具魅力,各領風騷。但是,隻要到民間走一走,就可以發現,長陽的民歌真是太豐富了,似乎是挖掘不盡的寶藏。說起民歌,那些滿臉皺紋的老爺爺老婆婆清清嗓子,張口就來。你會好奇:他們怎麼可以如此長久地保持著歌唱的激情;你會感歎:土家族真是一個神秘的民族、浪漫的民族、可愛的民族。而且那些民歌幾乎全方位反映了當地人們的民族精神、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審美情趣、宗教信仰、倫理道德、風俗習慣及生活方式等等,那些曲調在清麗悠揚、婉轉纏綿中滲透著無限張力,尤其是在表達熾熱的愛情方麵,比當下的愛情歌曲與愛情詩有過之而無不及。
由於土家民歌是口頭傳承的民間藝術,人們是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加上民歌的傳承方式是一代代口傳心授,有的甚至是即興編唱,所以,即使是相鄰的兩個村,同一傳統曲調未必是相同的唱詞,比如敘事情歌《吃了中飯上街玩》的第一句歌詞就有多個版本,有一曲寫中南、一笑小中南、一想家中難、一個許中南等等,而且由於不少教唱者和學唱者都不識字,隻能靠聽來的字音,加上自己的理解去唱,如果聽眾想要把歌詞記錄下來,不僅要通過語音,還要根據其語境去判斷。民歌歌詞以口頭文學的形式而存在,人們就是樂意這樣自由、單純的吟唱淳樸的生活,所以民歌是活在人們心中也是口中的藝術。土家族民歌是土家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那首歌具體由誰原創已不可考。
土家族是天生的能歌善舞的民族,現在的民間老人大多都會唱民歌,但由於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加劇、外來文化的衝擊等等,除了從事民間民俗文化表演的專業人士外,會唱民歌的年輕人已經不多了。為了讓這些瀕臨消失的文化遺產傳承下去,近年來長陽縣政府對民間民俗文化展開了搶救式的保護。他們把一些老藝人的技藝絕活用錄音錄像的方式保存下來,但是這種資料式的保護,並不能使這種通過口耳相傳的民間文化得到原生態的延續。雖然長陽民歌在縣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中心設有數據庫,但如果沒有人去傳唱,它就隻是沉睡的檔案資料,失去了鮮活的生命力。
忽如一夜春風來,當土家民歌(民歌是民族民間歌曲的總稱,山歌是民歌中的一個門類,是民歌的主體)逐漸走向式微之際,長陽山歌被執著而熱情的歌者先後以“農民兄弟組合”、“土苗兄妹組合”的形式唱響央視並奪得大獎,一時,長陽山歌名聲大振,備受矚目,民歌如何更好地傳承與發展,再度引起各方熱心人士的思考。而無論外界發生著怎樣的變化,那些居於山鄉的老者,他們唱歌的激情一如既往,隻要能開口說話就要放聲歌唱。
在位於長陽最邊遠、與巴東交界的漁峽口鎮枝柘坪村,隨意走訪幾位古稀老人,他們都能唱好多民歌,由於他們不識字更不會寫字,也不善於口述歌詞,隻能通過唱的形式才能將歌詞串聯起來。於是,我邊聽邊記邊領會,再經過一番整理,且將走訪的收獲一起打包“端上來”。
土家情歌《挨到些》──
歇了頭一歇,挨到情姐姐,出了個怪奇事,挨到新鮮些,挨到些挨到些,挨到噠還要挨到些。
這時候你才來,梔子花的姐,牡丹花的郎,郎要挨到姐,姐要挨到郎。
花鼓子歌《十愛》──
一愛姐的頭,頭發黑黝黝,梳的龍頭與鳳頭,獅子滾繡球。
二愛姐的眉,眉毛一般齊,好比羊毛筆畫的,慢慢來愛惜。
三愛姐的環,金打銀絲纏,美女朝朝傍門站,打動風流漢。
四愛姐的牙,牙齒白晶噠,一對金牙對銀牙,說話好優雅。
五愛姐的衣,紅的對綠的,排扣釘到姐懷裏,走路好格局。
六愛姐的裙,裙子繡鏡屏,繡的鳳凰對麒麟,鯉魚跳龍門。
七愛姐的褲,縫成一丈布,花邊邊子一大路,走的梭子步。
八愛姐的腳,腳兒三寸多,走路隻像踹軟索,實在好小腳。
九愛姐的鞋,鞋兒做的乖,又不偏來又不歪,實在逗人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