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廣結人緣最吃得開1(3 / 3)

袁世凱從7歲隨嗣父袁保慶離鄉,曾先後轉赴濟南、南京、北京、開封,在都市斷斷續續生活了將近12年。在此期間,都市繁華、官場風氣,他都已經了如指掌。因此,他是無法甘心在閉塞的故鄉淡泊一生的。因此,袁保恒去世以後,他回到項城,開始了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段文人詩酒生活。

袁世凱生性喜歡多事,又好出風頭,雖然他自己的文章並不好,卻聯合了一大幫讀書人,組織了一個文社。這個文社所需要的一些房屋和費用,都由他一個人負責。因為這個緣故,大家也就公推他為文社的負責人了。

這一日,袁世凱正在仰山堂讀書,一個秀才前來拜訪。袁世凱延納入室,兩廂坐定。兩人一見如故,話語投機,遂結拜為換帖兄弟,此人就是後來當上民國大總統的徐世昌。

徐世昌長袁世凱4歲,當時正為陳州授館課童,由於家道敗落,已是非常窮困潦倒。袁世凱曉得徐世昌無北上應試的盤纏,便慷慨解囊結果徐世昌此一次赴京趕考,果然榜上有名。

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徐世昌1882年中舉,1886年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從此以後,袁世凱宦海生涯30年,徐世昌是他最知心的謀臣。

1879年秋,袁世凱第二次參加鄉試,但再次落第。科舉沒希望了,想來想去,他想到了捐官,但捐官得需要一大筆錢,這對於當時的袁家來說,也是個不小的難題。因為袁保恒死了,等於折斷了袁家的一個擎天柱,莫說捐官,連在一起生活下去都已經成了問題。

於是,袁世凱不得不為籌措金錢而費周折。開始,袁世凱曾向內弟——於氏夫人的弟弟借錢。沒想到這位小舅子不但不給,反而挖苦說:“你還是在家呆著好些,就你那德性,莫說上北京,就是上天京,也是老和尚上供——白扔麵。”一句話差點沒把袁世凱氣死。但是,這卻從反麵刺激了袁世凱,不蒸饅頭蒸口氣,他一定要出人頭地!

好心人還是有的,最後,袁世凱的一位遠房親戚借給他100兩銀子,讓他北上活動謀事。同時,袁世凱的嗣母牛氏和生母劉氏由於愛子心切,也拿出自己的私房錢給他。袁世凱這才啟程上路,從北京輾轉於上海、潮州,聯係父輩的門生故吏,以圖謀取進身之階。然而,初出茅廬袁世凱還是失敗了。

袁世凱帶著捐資北上至京,想通過他父輩的老關係,謀取一官半職,然而京城卻是公子王孫們揮金如土的地方,和他們打交道寒酸不得。所以,袁世凱一到北京,就開始呼朋引伴,花天酒地,想給人留下一個大戶人家子弟的印象。結果,他官沒有捐上,所帶的盤纏卻全被一夥腥臊亂賭的人給騙走了。

這真叫破屋偏遭連夜雨,漏船又遇打頭風。正當袁世凱走投無路的時候,恰巧遇上曾經資助過的徐世昌。這時的徐世昌已經是點了翰林的京官。徐世昌問明了究竟,便拿出一筆款子,資助袁世凱回鄉。

袁世凱知道,項城老家絕對不是發跡之地,因此,他很快又南下,到了廣東潮州。因為袁世凱的父交周馥在潮州任潮州府知事兼辦潮關。袁世凱在周馥手下幹了一段時間之後,周馥幫助他捐了一個正五品,然後又給李鴻章寫信,把袁世凱推薦給他。從此,袁世凱發跡了。

後來,袁世凱官至直隸總督時,他的那位小舅子從鄉下跑到天津,希望能借姻親謀個一官半職。袁世凱倒是“來而不往非禮也”,回話說:“外麵無事可做,還是在家裏呆著好些。”後來,袁世凱做了大總統,這位小舅子又從鄉下追到北京,袁世凱隻見了他一麵,支了一些路費,就再也沒有下文了。倒是當初借給他100兩銀子的那位遠房親戚,袁世凱還了他5000塊現大洋。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生在世決不能狗眼看人低。俗語說:驢糞蛋還有發燒的日子,更何況人乎。再說了,沒錢不要緊,借得有,借不得沒,切不可“財高語壯,勢大欺人”。人生誰知道誰有哪一天?所以,“休倚時來勢,提防運去時”,要“為君子當權積福”,切莫“小人仗勢欺人”。

人們總是喜歡往優秀出色的人身邊靠攏,好像能與事業有成的人締結關係,便可以巧妙地利用對方那股氣勢。這是理所當然的一種心理,然而在這種情況下交上的朋友,通常無法培育出可靠的人際關係。因為萬事順利、春風得意的人,人人都想與之結交,一方麵他顧不過來,另一方麵他也無法與巴結他的人成為真正的朋友。反之,如果與那些暫時不得勢的人交往,並且成為好朋友,就像買股票買了最有價值的原始股,其價值往往會在日後顯現。

一個人沒落失勢時,陷入眾人漠視的狀態,原來交往密切的人都會離他而去,此時如果你能伸出援助之手,與之交往,他就會心存感激,銘記一輩子。你的朋友當中,有沒有懷才不遇,暫時很不得勢的人,如果有的話,不要疏遠和冷落他,應該伸出熱情之手,給予幫助和關心。一旦他日後否極泰來、時運亨通,他第一個記起來的就是你,他第一個要還人情的當然也是你,到那個時候你找他辦事,他肯定也會伸出熱情之手的。

世事滄桑,複雜多變,起伏不定,實難預料。昨天的權貴,今天可能成為平民;巨富大款,一夜之間也可能一貧如洗。從人生的角度來看,誰都不可能一帆風順,挫折、背運是難免的。當人們落難的時候,正是對周圍的人們,特別是對朋友的考驗。遠離而去的人可能從此成為路人,同情、幫助他渡過難關的人,他可能銘記一輩子。所謂莫逆之交,患難朋友,往往就是在困難時期產生的,這時形成的友誼是最有價值、最令人珍視的。

6.同學情誼要長期保持

大千世界,茫茫人海,能夠成為同學,足見緣分不淺。當你和同學分開以後,如果還能夠保持一種愈久彌堅的關係的話,那麼對你的一生,對你將來想達到的目的和理想,一定會有很大的幫助。

同學關係是人際關係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往往會在關鍵時刻幫你一個大忙,但需要注意的是,平常要與同學培養感情。隻有時常經營、善加管理,同學之情才不會疏遠,同學才能甘心情願的幫助你。

許多人說:“同學之情就那麼幾年,若緣盡則情也就盡了,沒有什麼可留戀的。”事實上,這是一種非常錯誤的看法。三國時代蜀國君主劉備的一段經曆,就告訴了我們這個道理。

劉備讀私塾的時候,因為講義氣、聰明,成了同學中的首領,在這幾年裏,他常常幫助其他同學,和同學的關係處得非常好。後來,劉備長大了,同學們都有各自的道路要走,大家便各奔東西了。

盡管同學們分開了,劉備卻非常注重和同學保持聯係。有一個叫石全的人,是劉備讀書的時候最談得來的朋友之一,石全讀完書以後,回家以打柴賣字畫供奉老母親,以盡孝道。

劉備沒有嫌石全清貧,常常邀請他到家裏做客,共同探討時事,這樣的聚會每次都非常成功,劉備和石全的關係不斷地加深,情同手足。

後來,劉備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就拉起了一支隊伍,參與了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剛開始的時候,劉備軍事實力非常小,隻好依附他人。在一次戰鬥中,劉備率領的兵馬被全部殲滅,隻有他一個人逃了出來,被同學石全給藏了起來,從而逃過了一死。

由此可見,同學關係在危急時刻能幫上大忙,能夠起到排憂解難的作用。可是,要明白的是,這中間的好處是來自於你平時的努力,若你在和同學分開以後沒有什麼交往,關係又從何談起呢,從中受益更是一紙空文了。因此,隻要你擁有這份情,真誠地維持分開以後的同學關係,那麼你的人際麵就會更加廣泛,路子會比別人多出幾條來。

每個人都是有感情的,而良好的溝通、交流便是維係這份感情唯一的方法。若想維持深厚的同學之誼,就要在平時通過小聚會等形式多多聯絡。反之,如果總是認為“反正我們的關係很好,聯係不聯係都沒什麼,有什麼事說句話就行了”,常常總是該聯係的不聯係,結果天長日久,同學關係就漸漸淡化了,疏遠了。

更糟糕的是,同學之間的關係親密以後,往往對另一方的要求愈來愈高,認為自己和他是同學關係,總覺得他對自己好是正常的,而且稍有不周或者照顧不到,就會有怨言。因此,很容易形成一種惡性循環,最終損害了彼此的關係。

看來,我們通常所說的“感情投資”應當是經常性的,並不是可有可無的,無論在哪一方麵,都要處處留意,善待自己的同學,並且要真正做到大事小事都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