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廣結人緣最吃得開2(3 / 3)

送人情,既要講分寸,又要講藝術,以下幾點送人情時應該把握的尺度和方法,可供大家借鑒:

(1)不要對別人的恩情過重,這會使人感到自卑乃至厭倦你,因為他一方麵感到自己無法償還這份人情,二來覺得自己無能。

(2)不妨對別人施以小恩小惠,不要讓對方以為你在故意討好他們,這樣一來,你施與的“人情”也就不值錢了。

(3)不可過分給予。因為飲足井水者,往往離井而去,所以,你應該適度地控製,讓他總是有點渴,以便使其對你產生依賴感,一旦對你失去依賴心,或許就不再對你畢恭畢敬了。

(4)對方不需要時,不要“自作多情”,因為這時你送人情會讓對方感到多餘,因而可能不領你的情。

(5)送人情不能臨時抱佛腳。對方知道你有比較重要較麻煩的事要求到他,因而才會送人情給他,這樣他至多能把你所托之事辦下來,下次有事再托過,還要重新送上情分,就像人情買賣一樣。倘若對方辦不了此事,或者你送的人情太小氣,抵不住對方所要付出的代價,對方也不會輕易領你這份情。

看來,送人情的學問可真不小,一定要好好學習一下,否則,送了也不討好,何必自討沒趣呢?

10.人情“儲蓄”要多存

人情就像你在銀行裏的存款,存的越多,存的越久,紅利也就越所以,做事吃得開的人喜歡平常在“人情銀行”裏多存一些,等遇到事情需要幫忙的時候,就會一呼就有,一喚就來,何樂而不為呢?

錢鍾書先生一生日子過得比較平和,但困居上海寫《圍城》的時候,也窘迫過一陣子。辭退保姆後,由夫人楊絳操持家務,所謂“卷袖圍裙為口忙”。

那時,先生的學術文稿沒有人買,於是他寫小說的動機裏就多少摻進了掙錢養家的成分,但一天500字的精工細作,卻又絕對不是商業性的寫作速度。恰巧,這時黃佐臨導演排演了楊絳的四幕喜劇《稱心如意》和五幕喜劇《弄假成真》,並及時支付了酬金,這才使錢家渡過了難關。

時隔多年之後,黃佐臨導演之女黃蜀芹之所以能夠獨得錢鍾書親允,開拍電視連續劇《圍城》,實因她懷揣著老爸一封親筆書信的緣故。錢鍾書是個別人為他做了事,他一輩子都會記著的人,黃佐臨40多年前的義助,錢鍾書多年後還報。

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要想人愛己,己須先愛人。我們應當時刻存有樂善好施、成人之美的心思,才能為自己多儲存些人情的債權。這如同一個人為防不測,須養成“儲蓄”的習慣。這樣的“儲蓄”甚至會讓子孫後代得到好處,然而,究竟怎樣去結得人情,並無一定之規。

對於一個身陷困境的窮人,一枚銅板的幫助,可能會使他握著這枚銅板,忍一下極度的饑餓和困苦,幹出一番事業,闖出自己富有的天下。

對於一個執迷不悟的浪子,一次促膝交心的幫助,可能會使他重新建立做人的尊嚴和自信,或許在懸崖前勒馬之後奔馳於希望的原野,成為一名勇士。

即便是在平常的日子裏,對一個正直的舉動送去一縷讚許的眼神,這一眼神無形中可能就是使正義強大的動力。對一種新穎的見解,報以一陣讚同的掌聲,這一掌聲無意中可能就是對革新思想的巨大支持。

對一個陌生人很隨意的一次幫助,可能也會使那個陌生人突然悟到善良的難得和真情的可貴。說不定當他看到有人遇到難處時,也會很快從自己曾經被人幫助的回憶中汲取勇氣和仁慈。

其實,在人生旅途,每個人既需要別人的幫助,又需要幫助別人。從這個意義上說,人生就是積善。也許沒有比幫助這一善舉,更能體現一個人寬廣的胸懷和慷慨氣度的了。

不要小看對一個失意的人說一句暖心的話,對一個將倒的人輕輕扶一把,對一個無望的人賦予一個真摯的信任。自己什麼都沒失去,而對一個需要幫助的人來說,也許就是醒悟,就是支持,就是寬慰。

相反,不肯幫助人,總是太看重自己絲絲縷縷的得失,這樣的人目光中不免流露出麻木的神色,心中也會不時地泛起一些陰暗的沉渣。別人的困難,他可當做自己得意的資本;別人的失敗,他可化作安慰自己的笑料;別人伸出求援的手,他會冷冷地推開;別人痛苦地呻吟,他卻無動於衷。至於路遇不平,從不會拔刀相助,也許他還會有十足的理由。自私,使這種人吝嗇到了連微弱的同情和絲毫的給予都拿不出來。

這樣的人沒有給人幫助倒是其次,可怕的是他不僅可能墮落成一個無情的人,而且還會淪落為一個可憐的人。因為他的心裏除了一個可憐的自己之外,整個世界都無需關注和關心,事實上,他也在一步步堵死自己所有可能的路,在拒絕所有可能的幫助。

戰國時代,有個名叫中山的小國。有一次,中山的國君設宴款待國內的名士。當時,正巧羊肉羹不夠了,無法讓在場的每個人都喝到。有一個叫司馬子期的人沒有喝到羊肉羹,此人懷恨在心,到楚國勸說楚王攻打中山國。楚國是個強國,攻打中山易如反掌。

中山被攻破,國王逃到國外。他逃走時,發現有兩個人手拿武器跟隨他,便問:“你們來幹什麼?”兩個人回答:“從前有一個人曾因獲得您賜予的一壺食物而免於餓死,我們就是他的兒子。父親臨死前囑咐過,如果中山有任何事變,我們必須竭盡全力,甚至不惜以死報效國王。”

中山國君聽後,感歎地說:“怨不期深淺,其於傷心吾以一杯羊羹而失國矣。”即給與不在乎數量多少,而在於別人是否需要。施怨不在乎深淺,而在於是否傷了別人的心。我因為一杯羊羹而亡國,卻由於一壺食物而得到兩位勇士。這段話道出了人際關係的微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