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勇於接受批評——邁向成功的第一步
我們必須承認,除了少數別有用心的人的惡意誹謗攻擊之外,絕大部分批評確實是由於我們的弱點和失誤,給了對手可乘之機。所以,在生活或工作中,我們與其等待敵人來攻擊我們,倒不如自己先檢查一下自己。除此之外,對於別人的批評,我們也應該用一種平常心來對待。
我們可以是自己最苛刻的批評家。在別人抓到我們的弱點之前,我們應該首先認清並處理這些弱點。達爾文充分認識到了這一點,當他完成其不朽的著作——《物種起源》時,已經意識到這一革命性的學說,一定會震撼整個宗教及學術界,也一定會招來不少的批評、指責甚至辱罵。因此,他主動開始自我批評,並耗時15年,不斷查證資料,不斷向自己的理論發出挑戰,以批評完善自我。
不管正確與否,人總是討厭被批評,喜歡被讚賞的。因此,我們被人批評的時候,如果不提醒自己,往往會不假思索地采取防衛姿態。我們並非邏輯製約下的動物,而是有理智的人,但我們的理智卻往往不堪一擊。
要明白,聽到別人談論我們的缺點時急於辯護,並不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好處。我們不妨聰明一點,也更謙虛一點,我們可以大器地說:“如果讓他知道我其他缺點,恐怕他還要批評得更厲害呢!”
每個人都不是聖人,都不可避免地會做一些蠢事,也許隨著歲月的流逝,想起少不更事時做過的傻事,自己都會臉紅。有一位名人曾說過:“我經常責怪別人,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最後發現應該責怪的隻有自己。”很多人隨著歲月的流失,漸漸地認清了這一點。拿破侖被放逐到聖海倫島時說:“我的失敗完全是咎由自取,不能怪罪別人。我最大的敵人其實是我自己,這也是造成我今天不幸命運的根本原因。”
豪威爾是位深諳自我管理藝術的人物。他曾在談到自己成功的秘訣時說:“幾年來,我一直有個記事簿,登記一天中有哪些約會。家人從不指望我周末晚上會在家,因為他們知道,我常把周末晚上留作自我反思,評估我在這一周中的工作表現。我獨自一人打開記事簿,反省一周來所有的麵談、討論及會議所涉及的事項。我自問:我當時做錯了什麼?有什麼是正確的?我還能如何改進自己的工作表現?我從這次經驗中能吸取什麼教訓?這種每周例行的檢查有時會弄得我很心煩,有時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的莽撞。當然,隨著年事漸長,這種情況也是越來越少,我一直保持這種自我反省的習慣,它對我的幫助非常大。”
據說,富蘭克林每晚都會進行自我反省。他發現過自己有13項嚴重的錯誤,其中三項是:浪費時間、關心瑣事及與人爭論。睿智的富蘭克林知道,不改正這些缺點是永遠成不了大事的。所以,他每周訂一個要改進的缺點作目標,並每天記錄成功的是哪一條。第二周,他再努力改進另一個壞習慣,他就這樣一直與自己的缺點奮戰,最後成為一位受人愛戴、極具影響力的偉大人物。
平凡的人往往因他人的批評而憤怒,有智慧的人卻會從中受益。詩人惠特曼曾說:“別以為你隻能向喜歡你、仰慕你、讚同你的人學習,從反對你、批評你的人那兒,你可能會得到更多的教益。”
當有人罵你愚蠢至極的時候,你是否會惱羞成怒?我們來看看林肯是如何處理的。林肯的國防部長愛德華?史坦頓就曾經這樣罵過當時的總統。
當時,為了討好一些利欲熏心的政客,林肯簽署了一次調動兵團的命令。史坦頓不但拒絕執行林肯的命令,背後還指責他簽署這項命令簡直是蠢到了極點。有人告訴林肯這件事,林肯平靜地回答:“史坦頓如果罵我愚蠢,我多半是真的愚笨,因為他幾乎總能做對,我會親自去跟他交流一下。”
林肯果然前去拜訪史坦頓。史坦頓還是不客氣地指出他這項命令是錯誤的,林肯接受了他的建議。因為他相信對方是真誠的,是真心幫助他的。
著名法國作家拉勞士福古曾說:“敵人對我們的看法,比我們自己的觀點可能更接近真實情況。”當你因惡意的攻擊而怒火中燒時,何不先告訴自己:“請稍等……我本來也不完美。要知道,連愛因斯坦都承認自己99%都是不正確的,也許我起碼也有80%是錯誤的。這個批評對我來說太及時了,如果真是這樣,就應該真誠的感謝他,因為他給我帶來了收獲。”
一家大公司曾經花費100萬美元請鮑勃?霍柏做宣傳代言人,因為鮑勃從不看讚賞他的信,隻看批評的信,因為他知道可以從批評中看到自己的缺點,並隨時糾正,以求更加完美。
一位推銷員,為了改善自己的工作,主動要求人家給他批評。他在剛開始為高露潔推銷香皂時,接的訂單很少,擔心自己會失業,但他確信產品或價格都沒有問題,所以問題一定是出在自己身上。他推銷失敗,會在街上邊走邊想究竟什麼地方做得不對,是表達沒有說服力?還是熱情不夠?有時他會重返回去,問那位商家:“我不是回來賣給你香皂的,我希望能得到你的意見與指正。請你告訴我,我剛才什麼地方做錯了?你的經驗比我豐富,事業又成功。請給我點指正,直言無妨,請不必保留,我會非常感謝。”這位推銷員的態度,為他贏得了許多珍貴的忠告,後來,他升任高露潔公司總裁。這位推銷員就是李特先生。
8.進退有章,屈伸有度
人生在世,難免會碰到一些無理的人或事。你對某人的不良或錯誤行為進行直接責備時,他卻反過來與你頂撞。這種情況下,你應該學會進退有章、屈伸有度的處世技巧,如果是小事該退則退,不與之爭,但遇到原則性問題,就必須要據理力爭、毫不退讓。
電影院裏,一個大學生的視線完全被前麵一位年輕婦女的帽子擋住了。於是大學生說:“請您摘下帽子。”可婦女連頭也不回。“請您摘下帽子。”大學生氣衝衝地重複了一遍,“為了這個位子,我破費了15個盧布,卻什麼也看不見!”“為了這頂帽了,我破費了115個盧布,我就要讓所有的人都看到它。”年輕的婦女說完,仍然一動也不動地坐著。她不講公共道德,卻反而振振有詞地反駁大學生的正常幹預。
碰到這種無理行為,許多人可能會大發一通怒火,大罵一頓無賴,可到頭來,對方反駁時還是頭頭是道,“理由”充足得很。你自己倒被氣得手腳發顫,隻會說:“豈有此理,豈有此理。”這時,你應該怎樣反擊,才能使對方覺得理屈詞窮、無言以對呢?下麵的故事也許會讓你茅塞頓開。
楚王存心想侮辱晏子,令人在城門旁邊挖了一口小洞,讓管禮賓的小官帶晏子從此洞進城。晏子不進,他麵對周圍等著看笑話的人群,裝作十分驚訝的樣子說:“啊呀!今天我恐怕來到狗國了吧?怎麼要從狗門進去呢?”楚王討了一臉沒趣,隻好讓人引他從大門進了城。
羅蒙諾索夫出身於一個貧苦的漁民家庭,童年時代生活非常艱苦。成名以後,羅蒙諾索夫依舊保持著簡樸的生活習慣,毫不講究衣著,埋頭研究學問。一個專愛講究衣著,但又不學無術的家夥,看到他衣袖的肘部有個破洞,就指著窟窿挖苦般道:“從這兒可以看到你的博學嗎?先生?”羅蒙諾索夫毫不遲疑地回答:“不,一點也不!先生,從這裏可以看到愚蠢。”
晏子和羅蒙諾索夫所使用的策略,叫做“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既然讓我從狗洞進城,那進的自然就是狗國了;既然你要借題發揮,諷刺挖苦,我當然要針鋒相對,以牙還牙!
或許有人要說,對人要真誠,為什麼還提倡以牙還牙,這不是教人以惡抗惡嗎?殊不知,真誠是需要條件的。真誠者與真誠者肝膽相照,就像是兩塊打火石相撞,進閃出的是心靈的火花。但是,對於那些不真誠的人就該“人敬你一尺,你敬人一丈”,人對你刁滑,你也必須“刁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