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做人要謙虛,鋒芒太露惹人厭3(1 / 3)

11.謙遜是大成者的處世之道

謙虛的人之所以受人喜愛,就是因為他們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同時重視別人的存在,時時處處尊重別人,體貼別人,很容易使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和疑心冰消雪釋。

列賓是俄國著名的現實主義畫家,他的代表作《伏爾加河上的纖夫》、《宗教行列》、《臨刑前拒絕懺悔》等,早已成為世界畫廊裏的珍品,而他本人卻一直保存著低調做人、謙恭做事的良好品質。

一次,列賓收到一位文學家的來信,信上說:“你以自己傑出的作品,證明你是一位偉大的畫家。”可列賓馬上回信說:“我是一個很平凡、很普通的人,你是知道的。可是,你卻要把我送到一個宏偉的高台上去。假如我真的爬上了高台,你看見了這麼渺小的人站得那樣高,也會發笑的。”

謙虛的人之所以受人喜愛,就是因為他們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同時重視別人的存在,時時處處尊重別人,體貼別人,很容易使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和疑心冰消雪釋。

許光達是我軍的高級將領,他1925年入黨,1930年在賀龍領導的二軍十七師任師長;1938年初由蘇聯回到了延安,先任抗大總校訓練部長,後任抗大教育長;1950年5月被任命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建國初期,中央軍委決定授予許光達大將軍銜,但是許光達覺得許多比自己資曆深、貢獻大的同誌才被授予上將軍銜,自己受之有愧。於是,他給中央軍委和毛主席寫了一份申請書,要求降為上將軍銜。結果,他的申請非但沒有被批準,並且在評銜工作會議上,毛澤東連說:“不簡單哪,金錢、地位和榮譽,最容易看出一個人,古來如此!五百年前,大將徐達,二度平西,智勇冠中州;五百年後,大將許光達,幾番讓銜,英名天下揚……”

最後,中央軍委的一致意見是,不批準許光達的降銜申請,仍然授予他大將軍銜。許光達迫於組織紀律,接受了銜級,但最後堅持給自己降低了一級薪金待遇。

許光達將軍也是戰功卓著,但他更看重戰友的功勳,認為自己不如別人,體現了大度謙虛的美德。像許光達這樣,甘於低調麵對榮譽和利益的人還有許多,他們的精神和思想為我們為人處世做了很好的榜樣。

為了擴大紅軍的政治影響,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促進全民族統一戰線的實現,1936年1月下旬,毛澤東指揮紅軍,兵分兩路進行了東征和西征。在紅一軍團任教育科長的孫毅擔任了東渡黃河部隊的渡河司令。東征和西征結束後,部隊在豫旺堡進行了整訓。

有一次,彭德懷觀看紅一軍團第一師組織的實彈演習。演習開始前,接到軍委通知,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要給大家拍電影。演習過程中,斯諾背著攝像機不停地拍攝。

演習結束後,在軍團部大院,斯諾坐在板凳上和彭德懷司令員聊天,他建議要為彭德懷和其他幾位將領拍一張合影照片。

“哎喲!斯諾先生,這個照可拍不得呀,你要是把它送給蔣介石,他準會派飛機來炸我們的!”彭德懷對斯諾開玩笑說。

站在一旁的翻譯黃華,立即把彭德懷的話翻譯給斯諾聽,斯諾站起來,拍著彭德懷的肩膀蹺起大拇指連聲說:“0K,OK,還能拿200萬現大洋呢!”

兩個人的對話,使在場的人都笑得喘不過氣來。

後來,彭老總一揮手,招呼院子裏幾位幹部,說:“走,就讓他把我們的形象送給蔣介石吧!”

斯諾舉起相機,拍下了一張6人合影照片。從左至右是:紅一軍團代理軍團長左權、一方麵軍司令員兼政委彭德懷、紅一軍團政委聶榮臻、紅一師師長陳賡、紅一軍團教育科長孫毅和一方麵軍參謀長聶鶴亭。

當年10月,斯諾回到北平。他把采寫的文章、拍攝的電影和照片,陸續發往英美各國報紙、電台,對於擴大中國工農紅軍的影響起了巨大的作用。

次年,斯諾的力作《紅星照耀中國》(即《西行漫記》)一書問世,上麵所說的那張6人合影照片也被收在該書內。此書出版後,在世界範圍內引起轟動。

光陰似箭,10年、20年、30年過去了,這本書在世界各國印刷幾十次、發行上百萬冊,流傳極廣。但作者斯諾卻未曾想到,由於他的筆誤,竟把那幅6人合影照片上孫毅的名字寫成了鄧華。他這一誤,轉眼就是40多年。

直到1979年,孫毅的小外孫在翻看新出版的《西行漫記》時,發現那張照片上的“鄧華”也留著小胡子,手拄棍子,便好奇地喊叫起來:“這好像是我姥爺呀”?

小外孫去問他媽媽,媽媽找三聯書店,三聯書店又派人去請80高齡的聶榮臻元帥辨認,聶帥毫不猶豫地說:“是胡子,那是孫胡子!”

事後,有記者問孫毅:“《西行漫記》問世多年,你為什麼沒有對斯諾的照片說明提出更正呢?”孫毅說:“我老漢是幸存者,是後死者,和死去的先烈比,我是隻有從苦之勞,而乏建樹之功,不必去計較那些。”顯然,這才是一個大成者的做人處世之道。

12.驕矜者讓人敬而遠之

驕矜,是指一個人驕傲專橫,傲慢無禮,妄自尊大,自以為是。具有驕矜之氣的人,大多自以為很了不起,做事比別人強,看不起別人。由於驕傲,則聽不進別人的意見;由於自大,則做事專橫,輕視有才能的人,看不到別人的長處。

《尚書》中說:驕傲、荒淫、矜持、自誇,必將以壞結果而結束。同樣的看法,在《說苑?叢談篇》中也有:富貴不與驕傲相約,但驕傲自然而然地隨富貴出現了;驕傲和死亡並沒有聯係,但死亡也會隨驕傲而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