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做人要謙虛,鋒芒太露惹人厭2(1 / 3)

7.一半多於全部,做人要善於“藏巧”

一個人,如果智商高、能力強,自然是件好事。有了它,便可以在社會競爭中如魚得水,遊刃有餘。然而,事物複雜多樣,由於環境的不斷變異,利與弊在特定的情況下會發生轉換。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隨時隨地以清醒的頭腦了解自己,掌握對方和周圍的環境,掂量利弊得失,而不能總是一味以一般的經驗辦事。

《陰符經》中說:“性有巧拙,可以伏藏。”意思是說,善於伏藏是製勝的關鍵,一個不懂得伏藏的人,即使能力再強、智商再高,也難以戰勝對手,甚至還可能招來殺身之禍。

伏藏又可以分為兩層:一是藏拙,這是一般意義上的伏藏,也是最常用的,即藏住自己的弱點,不給對方以可乘之機;而另一種伏藏卻更加高明,即“藏巧”。下麵這兩個故事都是“藏巧”的範例:

漢高祖時,呂後采納蕭何之計,誅殺了韓信。當時高祖正帶兵征剿叛軍,聞訊後,派使者還朝,封蕭何為相國,加賜五千戶,再令五百士卒、一名都尉做相國的護衛。

百官都向蕭何祝賀,隻有陳平表示擔心,暗地裏對蕭何說:“大禍從現在開始了。皇上在外作戰,您掌管朝政。您並沒有冒著箭雨滾石的危險,皇上卻增加您的俸祿和護衛,這並非表示寵信。如今淮陰侯謀反被誅,皇上心有餘悸,他也有懷疑您的心理,我勸您還是辭掉封賞,拿出所有家產去輔助作戰,這才能打消皇上的疑慮。”

一語驚醒夢中人,蕭何依計而行,變賣家產犒軍,高祖果然高興,疑慮頓減。

這年秋天,黥布謀反,高祖禦駕親征,此間曾派遣使者數次打聽蕭何的情況。回報總是說:“和上次一樣,相國正鼓勵百姓拿出家產輔助軍隊征戰呢。”

這時,有個門客又對蕭何說:“您不久就要被滅族了!您身居高位,功勞第一,便不可能再得到皇上恩寵。可是自打您進入關中以後,一直得到百姓擁護,如今已有十多年了,皇上數次派人問及您的原因,正是害怕您因受到關中百姓的擁戴而謀反啊。現在您何不多買田地,少撫恤百姓,來自損名聲呢?皇上必定會因此而心安的。”

蕭何聽完覺得有理,又依此計行事。

高祖得勝回朝,有百姓攔路控訴相國。高祖不但沒有生氣,反而高興異常,也沒有對蕭何進行任何處分。

比起蕭何來,秦國老將王翦更勝一籌。

戰國末期,王翦率領60萬秦軍討伐楚國,秦王親自到灞上為他送行,王翦向秦王提出了一個要求,即希望秦王賞賜給他大量土地宅院和園林。

秦王很不明白王翦的意思,不以為然地說:“老將軍隻管領兵打仗吧,哪裏用得著為貧窮而擔憂呢?”

王翦回答說:“當國王的大將,即使立下了赫赫戰功,也得不到封侯。因此,趁著大王還用得著我的時候,請大王多賞給我良田美宅,好作為子孫的家產。”

秦王聽後,覺得這點要求微不足道,便一笑置之。

王翦帶領軍隊進入函穀關以後,心裏還惦記著地產的事,接連幾次派人向秦王提出賞賜。

王翦手下的將領們見他們的統帥,打仗還戀戀不忘田宅,覺得不可思議,便問道:“將軍如此三番五次地懇請田宅,不是做得太過分了嗎?”

王翦答道:“不過分,秦王這個人生性喜好猜疑,現在他把秦國的軍隊全部讓我統領,我不借此機會多要求些田宅,為子孫們今後自立做些打算,難道還要他懷疑我有二心嗎?”

第二年,王翦率領軍隊攻下了楚國,俘獲楚王負芻。秦王十分高興,滿足了王翦的請求,賞給他不少良田美宅、園林湖地,並將他封為武成侯。

所以,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才不露盡,力不使盡,此即“藏巧”之謂也。即使有本事,也應適當保留,這樣,你才會永遠保存一些應變的能力。適時救助比全力以赴更值得珍貴,深謀遠慮的人總能穩妥地駕馭航向。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亦可以相信這一辛辣的“謬誤”:一半多於全部。

8.謙虛是成功的要素,炫燿會讓朋友遠離

中國人受儒家傳統文化影響深厚,“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這樣的警句、格言多如牛毛。它們的意思是說,隻有在榮譽麵前保持平和,才會有更大的進步,才不會影響到別人——特別是沒有成就的人的感情。

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說過:“缺少謙虛就是缺少見識。”英國哲學家斯賓塞認為:“成功的第一個條件是真正的虛心,對自己的一切敝帚自珍的成見,隻要看出與真理衝突,都應該放棄。”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說:“我從不歌頌自己,我有財產、有家世,我花錢慷慨,朋友們說我風趣,可是我絕口不提這些。固然我有某些優點,而我自己最重視的優點,即是我謙虛。”由此可見,謙遜是我們人類共同珍視的美德。

愛因斯坦因為創立了相對論而聲名大震。據說有一次,他9歲的小兒子問他:“爸爸,你怎麼會變得那麼出名?你到底做了什麼呀?”愛因斯坦說:“當一隻瞎眼甲蟲,在一根彎曲的樹枝上爬行的時候,它看不見樹枝是彎的。我碰巧看出了那甲蟲所沒有看出的事情。”

謙虛不僅是成功的要素,更與內心的平靜緊密相連。我們越不在眾人麵前顯示自己,就越容易獲得內心的寧靜,這樣,就更容易引起別人的認同,得到別人的支持。

有時候,顯示自己是一個十分危險的陷阱,而且,這個陷阱是我們自己親手挖掘的。它會使你把大量的精力放在顯示成果、自吹自擂,或試圖讓他人信服你的個人價值等方麵。而誇誇其談、自吹自擂通常會使你驕傲自滿,把榮譽當做自我欣賞的一種裝飾品,從而衝淡你的成就,或在你引以為豪的東西上產生錯誤的感覺。

其實,自高、自大、自傲是一種缺乏“心機”的表現。這種人隻要稍稍有一點可憐的成就,耳朵就不靈光了,眼睛也花了,路也不會走了,因為他開始自我膨脹、發燒了。這種人自以為寫了兩篇文章就成了作家,演了兩部電影就成了電影明星,唱了兩首歌就成了歌星……

一個人的成就再偉大,也隻是相對於個人而言的,與我們所生存的這個宇宙比起來,沒有誰不是渺小的。如果你在某一方麵取得了一定成就,你不應該過於看重它,因為它已成為你的曆史。不要留戀你的影子——盡管它確實很輝煌,但畢竟隻是虛無飄渺的東西罷了。要知道,當你望著自己的影子,依依不舍的時候,正好背離著照亮你的太陽。

真正懂得謙虛妙處的人,是決不會濫用優點和榮譽的,他不會等待著去享受榮譽,他會繼續努力去做那些更應該做的事。正如俄國科學家巴甫洛夫所諄諄告誡的那樣:“決不要陷於驕傲。因為一驕傲,你們就會在應該同意的場合固執起來;因為一驕傲,你們就會拒絕別人的忠告和友誼的幫助;因為一驕傲,你們就會喪失客觀方麵的準繩。”

事實上,你在得意時越誇耀自己,別人就越回避你,越在背後談論你的自誇,甚至可能因此而對你產生嫉妒、怨恨的心理,從而做出對你不利的事情。同時,驕傲的人自身也必然妒忌別人,他喜歡見那些依附於他的人或諂媚他的人,他對於那受人稱讚的人會心懷嫉恨的,結果,他就會失去內心的寧靜,以至於由一個愚人變成一個狂人。

與上述情況剛好相反,你越少刻意尋求讚同、越少刻意炫耀自己,你卻會獲得越多的讚同和欣賞。要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更留心那些內向、自信,不隨時隨地表現自己的人。大部分人都喜歡那些不自誇的、謙遜的人,他們總把自己藏在內心,而不是表現為自我主義。